很可惜 T 。T 您现在还不是作者身份,不能自主发稿哦~
如有投稿需求,请把文章发送到邮箱tougao@appcpx.com,一经录用会有专人和您联系
咨询如何成为春羽作者请联系:鸟哥笔记小羽毛(ngbjxym)
接下来,我想通过4种动物,进一步阐明如何灵活地运用DISC理论来提升行动力。你的朋友圈大部分是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意味着你具备哪方面资源的优势。因为马拉多纳的加入,那不勒斯队从一支中下游球队到两次获得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冠军;
我们来看看,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已经司空见惯:
有些人就是讨领导的喜欢。你觉得人家能力不如你、经验不如你、学历不如你、长相不如你,甚至“人品”也不如你,但是人家在职场中如鱼得水,成为领导的心腹知己,每次升职加薪有他、颁奖评优有他、年终奖翻番有他。为什么人家就这么突出?
你一直在幻想,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邂逅一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问题是,你邂逅的不单单是姑娘,还有她的男朋友。你的内心愤愤不平,却也只能嘀咕一句:美女怎么都嫁给了野兽?
新年伊始,在心中(本子里面)立下目标。而一年过后,目标一个都没有实现,上一年的目标可以直接复制粘贴到下一年。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得了拖延症。
每一个人都试图拥有美好的人生。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具有行动力的人,才有资格真正拥有美好人生。
职场里,没有行动力的人没有未来
任何一个普通员工,自然都想获得领导的认可,任何一个领导都会喜欢具有行动力的员工。
分享一个我在工作中遇到的案例吧。
K是某企业的促销员,负责在超市销售洗衣液。近期,K的业绩不佳,上级主管询问时,K一口气罗列了7大原因:
第一,咱们的洗衣液是新品,消费者认知度不高;
第二,咱们的产品太贵了;
第三,咱们的产品宣传力度不够;
第四,竞争对手正在疯狂促销,我们没有活动支持;
第五,门店没有资源,堆头排面太小了;
第六,天气不好,消费者不来逛超市;
第七,门店的领导是竞争对手促销员的三舅妈,竞争对手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假设我们是K的主管,面对这样的回答,会做何感想?我们雇用了一个员工,就只是为了得到业绩无法完成的原因?K所罗列的原因,那些业绩优秀的促销员是否也会遇上?如果遇上了,他们会怎么解决?为什么同样是促销员,K的业绩堪忧,而其他促销员的业绩量是他的好几倍?难道所有的不幸,全都降临在K的身上?
如果K不做出调整、不提升自己的业绩,我们不难想象他在这家企业的未来,就是没有未来。
企业雇用员工,绝不是为了听取业绩不能达标的理由有哪些,而是为了见证,为了达成目标,这个员工究竟做了哪些行动。
不仅仅是员工,领导一样需要具有行动力。仅凭花言巧语、画饼充饥是不可能长期得到员工的认可、是不可能带领团队在市场中披荆斩棘的。员工为什么要追随一个领导?因为跟着领导有饭吃,甚至有肉吃!
职场里,靠行动说话;职场里,没有行动力的员工注定没有未来!
不同行为特质的人,如何提升行动力
我们将人分为4种,如图所示。
接下来,我们就谈谈不同特质的人如何提升自己的行动力。
D特质: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听取
D特质的人,反应快、目标感强、关注事情、目标导向、具有良好的执行能力。他们乐于接受挑战,敢于啃硬骨头。那些别人难以完成甚至已经产生畏难情绪的任务,他们却无所畏惧。难度越大的任务,越能激起他们的征服欲望。
但是,D特质的人需要特别注意:
由于行动速度快,可能导致思考得不够周密,存在漏洞;由于过于关注事情、关注目标,往往忽略了人(同事、领导以及客户等)的感受;因为忽略了人的感受,难免会引起他人的不满,往往会被贴上一些标签——霸道、蛮横、不善于合作、自我、自大等。
没有任何一项工作是仅仅凭借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对于D特质的人,提升行动力的建议是:
行动前,多一点思考;
行动时,多听取大家的意见,照顾好大家的感受。
I特质:公开承诺,接受监督
I特质的人,擅长表达、擅长社交、友善开朗。但是很多时候他们显得有些情绪化、热情有余但耐性不足。
对于I特质的人,我们的建议是:
把行动计划公布在社交网络中,接受同事、朋友们的监督。
I特质的人,对社会认同的需求较高。朋友们的好评,能充分满足他们渴望获得关注、认可的内心需求。I特质的人相对比较爱面子,他们会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负面的评价。
S特质:勇敢一点
S特质的人,情绪平稳、状态稳健、耐心细致,是一个很好的支持者;他们行动速度偏慢,做事情相对保守,强调规避风险。
S特质的人和I特质的人都关注人际关系,他们的区别在于,I特质的人非常享受得到公开表扬,而S特质的人对此会觉得没有安全感。
对于S特质的人,我们的建议是:勇敢一点!
或许,我们暂时无法像I特质的人一样享受舞台的感觉——舞台越大,越兴奋!但是我们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影响他人。我们可以在小团队内部,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和阶段性成果。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对于其他团队成员的反馈,以一种委婉却不失见地的方式告知他们。日积月累,就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我们在团队中的影响力。
C特质:果断一点
C特质的人是团队中的思考者,他们十分重视细节和程序,在做决定和采取行动时,显得相对谨慎和迟缓。所以,和C特质的人沟通时,要给他足够的数据、科学依据,这样才会得到他的认可。
物极必反,过于重视细节和程序也可能陷入另外一种极端,显得有些琐碎、严苛、不近人情。
《论语·公冶长篇》中记录了一段对话,“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
“三思而后行”在今天代表思考事情的缜密、细致,是一个褒义词;而在孔子的时代,这个词语代表想得太多、太过,孔子并不赞同想得太多。
所以,对于C特质的人,我们的建议是:果断一点!
向4种动物学习,提升行动力
D、I、 S、 C 特质并不是独立的存在:
每个人身上都有4种特质,只是有的特质明显,有的特质不明显。
不同的特质之间,只有特点之分,没有优劣之分,每一种特质都有属于自己的行为风格。
D、I、 S、 C特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而且必须)根据不同的环境、灵活地运用不同的特质,永远记住“凡事必有4种解决方案”。
接下来,我想通过4种动物,进一步阐明如何灵活地运用DISC理论来提升行动力。
D特质:像狮子一样目标坚定
在自然界中,如果选择一种动物来代表D特质,狮子一定名列前茅。
看过《动物世界》的朋友,可以回忆一下狮子捕猎的场景: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上,一群羚羊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草。在它们身后几十米的草丛中,一只狮子目不转睛地盯着它们。狮子在观察那些老弱的羚羊,因为它们的速度比较慢。锁定攻击目标后,狮子悄无声息地匍匐着逼近羚羊群。当到达设定的攻击距离后,狮子犹如离弦之箭扑向羚羊群。羚羊往四面八方逃散,有的羚羊近在眼前,但是狮子的眼中只有之前锁定好的羚羊,它全力以赴地冲刺,直到扑倒羚羊,咬住羚羊的喉咙,任凭羚羊挣扎也绝不松口……
锁定目标、追逐目标的过程中不要被其他事物分散掉注意力,这是狮子给我们的行动力提升建议。
I特质:像孔雀一样勇于表达
说到I特质,孔雀大概是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吧。
记得小时候去动物园,一堆男男女女围观孔雀。几个男子向孔雀吹口哨,试图让它开屏。孔雀高昂着头,完全不把这几个小子放在眼里。这时候,几个年青的女孩拎起裙子,摆动了几下,甚至还转了两个圈。有的小朋友拿出花手绢在空中挥舞,大声叫着“开屏!开屏!”孔雀被彻底地撩拨起来,它开屏了,完完全全地打开了双翅,如同一个睥睨天下的王子。它一边开屏一边走向展开裙子的姑娘,满眼都是不屑,明明白白、赤裸裸地挑衅:“看看到底谁更美!”
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人生中总要面对很多公开场合,如工作例会、表彰会、家长会、孩子班级活动等等。这时候,我们必须如同孔雀一般,敢于表达、敢于展示自己最美的一面。
从某种程度而言,表达能力就是行动力。
S特质:像蚂蚁一样善于合作
大概没有比蚂蚁更加合适的动物来代表S特质了。
作为个体的蚂蚁,普普通通、微不足道,简直弱小得如同一粒尘埃。而作为团队的蚂蚁,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表面看,S特质的人不像D特质的人那般有魄力(像一个霸道总裁),不像I特质的人一般有魅力(像一个万人迷),显得有些柔弱、低调。
但是,早在2500多年前,老子就告诉过我们“刚则易折”“柔弱胜刚强”。表面的柔弱,并不代表骨子里面缺乏刚强。正是因为S特质的人相对柔弱,所以他可以听取不同的意见、包容不同的观点、团结各具特色的人。
所以,我们应该向蚂蚁学习,合作能力就是行动力。
C特质:像狼一样敏锐
提到狼,我们很容易想到合作精神、团队精神之类的词语,狼身上还有一种特质非常受企业家的推崇,那就是敏锐。
猎捕之前,狼群会根据猎物的情况做出明确的分工:有的狼负责骚扰、有的狼负责佯攻、有的狼负责从侧面冲击、有的狼负责发动致命一击,这是狼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
狼能敏锐地抓住捕猎的时机,它们通常在凌晨发动袭击,因为这个时候,被袭击的动物往往很疲惫,而且膀胱里充满尿液,无法快速逃走。
所以,我们不妨向狼学习,学习它们的敏锐,提升我们的行动力。
综上所述,行动力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打磨的技能。
人生是一段旅程。一路翻山越岭,一路披荆斩棘。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我们不仅需要想法,更加需要行动力。调用DISC,突破自我,通往美好的未来。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什么能力最重要?答案形形色色:领导能力、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谈判能力等等各种各样的能力。
的确,这些能力都非常重要。但是,有一种能力,它是促进所有能力提升的元能力,那就是学习力。
在详细讨论学习力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职场人的学习现状吧。
职场人的学习现状
工作以后,大部分人依然认同读书和学习是件好事。很多人买了不少书,但看过的寥寥无几,“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各种线上课程也买了不少,听完的却屈指可数。更糟糕的是,无论是看了多少、听了多少,仍旧没有获得多少成长和改变。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学习现状,扎心,但很真实。
现状一:对于学习的认知存在误解
学生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有三项,分别是记忆、理解和归纳总结。在学生时代,最重要的目标是通过考试,想要通过考试的话,这三项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小学入学到大学毕业),我们一直在训练这三项能力。
工作以后,我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目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应试教育)。可惜大部分人对学习的理解、认知和实践,依然停留在多读书、多上课、尽量理解、努力记住上。
很显然,这样的理解有些肤浅。相比校园,社会要复杂许多。作为一个职场人士,今天所涉及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上课、读书或者谋取证书、学位,它还涉及阅历的丰富、思维的提升、人际关系的扩张、人生目标的制订等等。
所以,想要提升学习力,首先要认识学习,不能总局限于一个学生的思维之中。
现状二:蓬勃发展的知识付费与低水平的勤奋
从2016年开始,“知识付费”这个词突然火了。职场人士的学习热情如火,不仅仅线下课程火爆,在线学习一样广受欢迎(在线学习时间地点不受限,相比线下课程价格也便宜很多,因此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关于知识付费,我们可以思考几个小问题:
我们是不是有很多想听的在线课程?有很多想参加的训练营?
对于知识付费,我们花了多少钱?花了多少时间?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改变?手机上有没有还没上完的课?是否因此心怀愧疚呢?
不难看到,我们中的很多人,花了不少时间、不少金钱,囤积了很多课程。但是,有多少课程、多少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真正地被我们吸收、为我们所用呢?这个问题的答案真的令人痛心,其实绝大多数人都处于低水平的勤奋。
现状三:存在三大误区
为什么热爱学习且舍得为学习投入大量时间以及金钱的我们,会长期处于低水平的勤奋之中呢?因为在学习这件事情上面,我们往往存在三大误区:
误区一:没时间,没精力。我们在工作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的时间、精力很有限。想要去学习,去看书,确实是抽不出这样的时间。下班回来又会觉得自己非常累,也没有精力去学习,学习这件事情好不容易被提上日程了,最终又因为一些大大小小的原因搁浅了。在这里我们不妨来问问自己:有多少人想读书,可是没时间、没精力呢?这到底是一个借口还是事实呢?无论身处哪个行业,仅仅在这几年里,压力都越来越大。外部环境对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实能留给我们自己去支配的用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已经很少了。所以在很少的时间内要通过学习来掌握很多的技能就变得非常难又非常必要,这是不是非常矛盾?可也并不是难以实现:只要我们更高效。
提到高效,大多数人对这个词的认知都等同于效率高。而这里我要提到的是另一个词:效能。刚才我们说到追求效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做更多的事。举个例子,给自己定了一个读50本书的年目标,分解下来每周需要读一本书,这是效率还是效能?这是效率。又比方说,把手机里没有听完的那些课全部都听完,这是效率还是效能呢?这还是效率。接着,要参加两个社群,自己尽量多参加活动。这也是效率。
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焦虑来自: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说思维导图特别好,无论是对于学习还是工作来说都特别有用;没几天你又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告诉你时间管理对工作和学习也相当重要。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不会的东西原来这么多。但是不会的东西多就等同于需要学的东西也特别多吗?我们把刚才这种形式的学习叫逛街式学习。就是你看到有个课程觉得很重要,要参加;看到另一个课程,你觉得也不错,也要报名。这就跟我们之前逛街买衣服一样,导购的销售能力不错,我们也就自然买了很多回去,但你回去之后穿几次可能就真的说不上喜欢了。如果不是出于导购的介绍,而是在出门之前你自己已经列了一个清单:餐巾纸用完了,需要买一包。这个就是效能,因为你非常清楚自己的目的和问题,所以就想到了一些方法来帮助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做一些规划再来倒推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所以我们可以来看一下之前追求的到底是效率还是效能,如每天在朋友圈打卡背单词。如果要参加考试、出国留学、旅行或工作需要,这就是效能。如果是看到大家都打卡,反正自己闲着也是闲着,想找点事干,这就是效率了。同时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很多时候学习最终没有转化的原因在哪里了。
误区二:读不懂,记不住。在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所有的知识都需要记忆,课文和单词是需要背的,元素周期表和历史书上的知识点是需要记住的。如果记不住的话,问题就很严重,意味着考试通不过。有的时候我们特别关注读懂和记住这个结果,其实也没有什么错,因为这是我们常年培养的学习习惯,到现在依旧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而已。其实步入职场以后的大多数学习要看的是这个知识点自己能不能用得上,它能不能用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能不能帮我们提升必要的能力。因为目前还用不上,所以对于这个知识本身没有任何相关信息来帮助你了解它,所以就会读不懂更记不住。
误区三:拿起书本看不下去。经常有一些老板很困扰:自己买了一些书发给员工,可是他们都不喜欢看书,怎么办?学习明明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员工不爱上班为什么还每天来公司?那是因为公司可以提供给他保证生活的收入,又或者他在工作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是一个动机问题,是主动还是被动,这是不是他必须去做的事情。
在个人来看这件事,你发现拿起一本书的时候看不下去,这可能就意味着,你并不是特别清楚,看这本书到底要干什么。如果它既让我没有什么兴趣,又对我没什么用,那可能就真的看不下去。
所以说在学习这件事上我们确实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以往的一些学习习惯,让我们现在的学习并不是特别高效。如何能让我们的学习力提升,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知识,实现转化呢?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学习力。
学习力:促进所有能力提升的元能力
职场跃迁的关键因素
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先看看这个“元”,有一个词叫元认知,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给元认知下了定义,提出其核心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所以元能力,其实就是关于能力的能力。看起来有点像绕口令,没关系,接下来我再一解释大家就明白了。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拉开和同龄人差距的并不在于学历,而是其他的一些能力,比如沟通能力、管理能力、谈判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等。不过有一项能力和这些能力都不一样,那就是学习能力。这里给大家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学习能力是水,其他所有的能力都是船。其实,你不需要在没孩子的时候学育儿能力,也不需要在没做管理工作的时候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未雨绸缪固然是好事,不过如果能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当下最需要的那项能力上,学习的投入产出比会更高。
所以这就要求在遇上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我们必须快速培养出可以完成这件事情的能力。如何能够高效地培养出这种能力呢?这就取决于我们关于能力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的学习力。学习力提升了,其他能力也就可以应运而生,这就是学习力的价值。
知识导向到自我导向
以往我们更多的是以知识为导向,举个例子就是把书当老师。老师讲到哪儿,我就记到哪儿,老师说哪些地方是重点,我就把那些地方标上重点号,回去以后尽量把它们背下来,这是我们以前的一些学习习惯。而当工作以后,这些习惯已经不能适应,甚至是不太能适用于一些具体的能力提升类和解决问题类的学习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有个转变。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会先去学望闻问切或内科外科,学会以后再给自己看病吗?肯定不会吧。都是哪里不舒服就挂哪个科室,然后去找相应的医生。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已经直接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了,带着这个问题去找到解决的办法就行。
看到自己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关注的是自己的问题和目标,这就是以往和现在学习时的一个很大区别。我们根据自己的问题和想要提升的能力这个目标再去找到相应的知识、书本和课程来帮助我们去解决这些问题,提升这些能力。这就是从知识导向到自我导向的学习。
学习力的三个维度
内化和应用知识。无论是读书还是听课,重要的不是记忆和理解知识,而是内化和应用它们。在以往的学习或者看书的过程中,我们会去记一些笔记,往往是作者或者老师的原话,不过记完之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老师和作者都讲的是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故事,跟我们没有什么关联性。当我们开始想“他的这个知识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会怎么用到”时,这件事就和自己有关系了。接着我们就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因为不了解这个知识点,导致一些不太好的结果,最好能够有细节,痛点越痛,改变的意愿才越强烈。之后,看一看自己未来会在哪些地方可以用到这些知识点。先定一个目标,基于目标定下相应的行动计划,来帮助自己实践这个知识点。
这个时候这个知识就和自己有关系了,不仅能够关联到自己以往的经历,又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或者生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带来一些改变。这个方法叫RIA学习法,一个帮助大家提升学习力的很关键的方法。它分为下面几个步骤:R、I、A1、A2。
R,Reading——阅读(也可以指听课);
I,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知识,确保理解知识本身;
A,Appropriation——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A1——描述自己相关的经验、亮点与不足,确保与知识建立关联;
A2——规划下一步如何应用,设想未来可能用到的场景,确保可以用到。
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了解自己没有做好的原因是什么,具体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又或者把一个成功的经验中做得好的亮点总结出来,在未来强化这部分,帮助自己有更好的转变。
分析与整理信息。是否以往报名参加了那么多的课程,参加了那么多的训练营,并没有带来太大的转变?在报名前你是否有对它们进行过鉴别?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在过去一周里,自己看书和看手机的时间哪个相对多一些?虽然你可能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但不得不说,可能你看手机的时间还是远远超过了看书的时间。这其实很正常,因为现在已经是一个移动阅读的时代了。不过,移动阅读,和我们以往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看到的更多的并不是知识,而是信息。知识和信息是有区别的:所有的知识都是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称为知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很多人都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每天要喝八杯水。可能大部分人也都是这样做的。那么这是信息还是知识呢?如果你在一本纽约大学医学院的著名医学教授写的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在肾功能没有问题的前提下,一位成年人一天喝1500毫升到1800毫升的水,对身体有益。”这是信息还是知识?前者是信息,后者是知识。它们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后者多了语言环境——上下文。
很多情况下我们看到的都是断章取义的信息,它们是片面的。又或者它是一个偶然性的信息,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
下文介绍一下“前因后果”“适用边界”8个维度的思考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上下文,更加高效地获取、鉴别信息。
前:前车之鉴。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
因:相应而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信息的实例?
用:适用条件。要这样做,具体需要哪些条件?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信息?其他领域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还是类似的,它和这个信息真正的区别是什么?交界是哪里?
从“小白”到专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里的知识体系也是以实用为前提的,在于能“用”。体系不是点和面,而是立体的,是由一些相关的内容构成的。通过RIA的方法和8个维度的问题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给孤立的知识点加上前因后果,把它变成一条逻辑链,串联其他和它相关的知识逻辑链。再通过“适用边界”把它变成一个面,接着加上自己以前的经验和未来如何应用的目标和规划,它就可以变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体系。
善用DISC,在知识付费时代提升元能力
不同行为特质的学习者,对于学习的敏感度以及侧重点是不同的。在知识付费时代,那些善于使用DISC理论的人,将会寻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将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元能力的提升将会促进整体能力的大幅提升,从而在职场中获得更多的资源,更加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下是针对不同特质学习者的一些建议,希望可以给更多的职场人士带来一些启示。
D特质学习者
D特质学习者关注事、行动快、注重目标和结果、有很强的执行力。
他们的优势在于目标明确,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
他们的挑战在于,尽管目标明确,有时候显得过于功利化,很可能只看到短期的目标,而忽略了长远的规划。回想一下我们的成长历程,身边有不少D特质非常显著的家长。他们对于子女的教导非常明确且功利——一切都以考试为导向,考试范围内的要求子女玩命学习,考试没有直接涉及的,那就一概少触碰。其实,结果往往并没有如这些父母所愿,如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考试的分数倒不见得有多高,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倒是显而易见。
对于D特质学习者,我们的建议是:既要立足当下,又要适当地放眼未来。
I特质学习者
I特质学习者关注人、行动快、喜欢社交、幽默风趣。
他们的优势在于为人主动、乐于参加各种活动。在团队学习中,他们敢于表达、敢于去联结新的伙伴。他们乐于分享,有时候甚至有点表演过度。
他们的挑战在于,有时候显得有些从众,见到朋友购买了某个课程、参加了某个训练营,心里痒痒,于是跟风,并没有真正思考过这些课程、训练营是否真的是自己需要的。
他们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但是缺乏足够的专注与耐心。身边不乏这样的I特质朋友,兴冲冲地购入一大堆课程(或者书籍),甚至还在朋友圈信誓旦旦地宣布了自己若干天的打卡计划。结果呢,图书早已布满灰尘,却没有翻动过几页;课程的进度大概到了20%,再也没有更新;至于朋友圈上的打卡,你稍加留意一下,依然在进行,只不过已经换了好几个课程。
对于I特质学习者,我们的建议是:可以结交若干相对严格的良师益友,让他们即时地监督自己、提醒自己。
S特质学习者
S特质学习者关注人、行动慢、喜欢和平、为人有耐心。
他们的优势在于,能够沉得住气、静得下心。以看书为例,选定一本书后,他们往往可以从头看到尾(尽管中间也面临着不少阅读压力)。
他们的挑战在于,选择目标的时候比较纠结。以报名某门线上课程为例,D特质学习者一点都不纠结,觉得课程有用且价格合理的话,二话不说立即下单购买;I特质学习者也不纠结,他对很多课程都感兴趣,他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购买多门课程(学不学得完那是以后的事情);但S特质学习者很纠结,他们既不果断,也不大方。
他们的另一个挑战在于,变通能力不强。知识付费时代,泥沙俱下,任凭我们精挑细选,难免还是买入一些并不适合自己的课程(书籍、训练营)。面对这种情况,纠结的S特质学习者很难做到及时地和这些不合适的课程挥手再见。常见的情况是,一方面他们觉得课程不合适,一方面却在患得患失(都已经花钱了,不妨再看看),结果自然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对于S特质学习者,我们的建议是:更加果断一些!更加干脆一些!
C特质学习者
C特质学习者关注事、行动谨慎、讲究条理、追求卓越。
他们的优势在于,因为天生的认真、严谨,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哪个岗位,他们都可以获得同事们的认可。
他们的挑战在于,有时候会过分陷入细节之中,影响了整体的学习效率。在团队学习中,C特质学习者往往是天然的批判者。他们唾弃一切不认真、敷衍、得过且过。一方面,他的存在可以提升整个团队做事情的标准;另一方面,他的严苛会让周边的伙伴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引起矛盾。
对于C特质学习者,我们的建议是一句老话:“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注意,是适当放宽对于伙伴们的要求,而不是纵容,以至于没有要求。
知识付费的时代已经来临,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
对于那些不甘平庸的个体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个世界空前的扁平,互联网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放大镜,可以呈几何倍数地放大我们的影响力,无数的普通人在这个时代中崛起。
对于那些永远无法被唤醒的个体而言,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身边的一切都在突飞猛进,只有他们还在一如既往地沉沦。
没有人可以准确地描述出明天会是什么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明天是什么样,明天永远属于那些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人,属于那些具有学习力的人。
物竞天择,唯有不断地提升学习力,我们方可不被时代所淘汰;学海无涯,唯有不断地提升学习力,我们才能领略更多生命中的精彩。
什么是自明星?
谈到自明星,很多人会想到自媒体,以为自媒体就是自明星。毫厘千里,两者貌似相同,其实有本质的区别。
对于自媒体,我们都不陌生。但是,如果让我们清晰地描述一下什么是自媒体?众说纷纭,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人说自媒体就是写文章,有人说自媒体就是公众号,也有人说自媒体就是微信。
在这里,介绍一下鬼脚七(前淘宝搜索负责人,知名自媒体人)关于媒体以及自媒体的定义:
媒体就是一个传播渠道,传播思想也好,传播信息也罢,总之是一个渠道。当个人也建立了一个传播信息的渠道,就是自媒体。自媒体就是个人建立的传播信息的渠道,这个渠道可以是微信公众号,可以是微博,亦可以是博客,还可以是QQ空间,或者个人网站。
互联网出现之后,个人网站应运而生,自媒体也随之诞生。但为什么直到最近两年,自媒体才开始火起来呢?
因为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臻于成熟和完善,产生了类似微信这样的国民级产品。微信的产生,对于自媒体的推动居功至伟:
首先,微信公众号让个人非常容易就建立起一个传播信息的渠道,只要会打字、写文章,就可以创建公众号,就可以对外输出自己的观点;
其次,微信的用户基数庞大,将近10亿的用户,给了很多自媒体一个广阔无垠的展现舞台。
所以,微信的出现,才使得自媒体火起来。但是,我认为做自媒体,不如做自明星,或者做自媒体的未来价值不会有自明星大,为什么呢?
什么是自明星?“自明星”是我的一位老师秦刚新造的一个词,在回答什么是自明星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明星。
明星,现多指有名的歌手、演员、运动员等,日语中的明星,泛指各行各业中能力崇高而备受景仰的人物。简单来说,明星就是通过媒体让大众熟知的名人。
要成为明星需要满足最少2个条件,一是在某一个领域具有非常有价值的能力,并且有很多受众;二是通过媒体帮助而放大你的能力,让更多的人知道你。
所以,自明星就是指个人通过自媒体成为让大众熟知的某个领域的名人。
为什么自媒体未来的价值不会比自明星大呢?
我们还原现实中很常见的一个场景,在逛街的时候,导购员或者地推员,会盛情地邀请你关注一个公众号,然后你会得到一个小礼品。一般来讲,他们的公众号的名字可能是他们公司企业的名字,某某什么有限公司,或者他们公司的一款产品的名字。但是,你一关注之后就有一种想取消关注的感觉,因为这些公众号你不喜欢,对吧?
为什么呢?你关注同类产品的公众号太多了,而且你一般会知道这些公众号里面会发表什么样的内容。它们一般都会发一些产品的文章,或者发一些促销的文章、广告的文章。它们的这些文章我们都不感兴趣,认为这是一种广告。
这就是用自媒体的形式,或者说非人格化的公众号的一种形式所呈现给消费者的一种感觉。
他们冷冰冰地把他们的产品、促销信息呈现在媒体面前,呈现在我们用户的手机上,这就是自媒体的一些缺点。有些做得很大的,各种各样大型的网站的公众号,其实阅读量都特别低,因为这些内容对于用户来讲,有一种审美疲劳,或者说一种知识疲惫。
一个小公司,没有那么雄厚的财力和实力去做这件事,凭借着有限的资金,想打造一个非常大的自媒体,几乎不可能。所以做这种品牌化的,或者说平台化的自媒体账号,已经不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了。
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媒体和自明星,我们可以这样类比一下:
如果阿里巴巴是个媒体,马云就是自明星;如果腾讯是一个媒体,马化腾就是自明星;如果格力是一个媒体,董明珠就是一个自明星。
以马云为例,马云每一次的上台演说,都是在宣传阿里巴巴,即便他不讲阿里巴巴,我们也会联想到阿里巴巴。这就是一个自明星能够给公司带来的好处。
我们回过头来看之前的例子,在大街上别人邀请你关注一个公众号,你可能因为不好意思拒绝他们而关注了。但是,你瞬间会产生一种想取消关注的感觉。如果他让你关注某一位人物的公众号,那么你会怎么想?你可能会去思考一下,这个人是谁?这个人怎么还会创建公众号?这个人能够让那么多人推荐我去关注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可能会关注他,你也可能去看他的个人介绍、他的产品,甚至去买一些他的产品。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讨厌广告,但是我们不会讨厌幕后策划广告的那个人,比如说我们很讨厌脑白金的广告,但是我们不会去讨厌史玉柱,反而很崇拜史玉柱。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化呈现在互联网上,能够带来的冲击完全不一样。
在DISC中,传统自媒体,属于D特质,关注事、报道事、缺乏情趣。而自明星恰恰满足了自媒体的传统运营思维下的痛点:关注人、关注情感、以人为中心、抒发感情。这也使得自明星的粉丝黏性会那么强。
为什么要做自明星?
现在是一个粉丝经济的时代,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可以像明星一样受到粉丝的追捧,希望自己人见人爱,非常有面子,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普通人都可以成为明星。只不过,我们要做的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几千万粉丝的明星,而是几百个,或者几万个粉丝的自明星,为什么要抛弃自媒体而做自明星呢?
第一,自明星的投入产出比比自媒体大得多。
第二,自明星的可持续性要比自媒体大得多。
第三,自明星的变现能力也比自媒体大得多。
巧用DISC设计自明星的商业模式
首先,我们从D特质出发,我们要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我们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用户是谁?我们的产品是什么?这都是我们从D特质出发所要考虑的一些事情。
我们再从I特质出发考虑,我如何让粉丝更喜欢我,如何让粉丝更认可我。
再从C特质出发,我们要讲究一些数据,讲究一些事实,讲究一些案例,让粉丝来认可我们,让粉丝觉得我们很专业。
那么S特质呢,我们要从粉丝的角度出发去考虑粉丝的痛点。他关注什么?他需要什么?这就是S特质给我们带来的一种思考的方式。
经过一轮DISC策划商业模式之后,我们还可以再用DISC分析如何运营我们的商业模式。
当我们拥有粉丝之后,我们就开始思考什么呢?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变现。对于传统的企业来讲,它们的变现逻辑是:首先它们先研发产品,产品研发出来之后,再制造出来,在市场上售卖,这是很多传统企业的一种思维,我们称之为产品思维。其实很多企业都是这样,不知道用户的需求,然后就一拍脑门,研发出来了一个产品。其实很多时候可能销售得并不是很好,因为老板想的角度跟消费者思考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再比如说,如果我们做培训业,如果不做市场调查,就独自研发出来了一个课程,然后去市场上售卖,你可能不会卖出非常好的成绩。
因为事实上用户并不是一个这样的痛点,当你去做一个不能解决其痛点的设计的时候,他们就对你的产品一点都不感兴趣。
这就是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用户思维是什么?用户思维是我们想尽办法去满足用户的各种各样的需求,获得用户对我们的信任。用用户思维为用户提供服务和产品,才能实现商业价值的变现。
我们用DISC去设计自明星的商业模式,也应该从用户思维的角度出发。这也是DISC四个特质中的S特质所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商业思维。
我的故事
2019年,是我毕业后工作的第13个年头。从毕业时的“小白助理”,到中国500强企业的人才发展总监,再到一家市值千亿上市公司的区域副总经理,我走过了一段难忘的职场发展之路。
2018年3月,二宝出生以后,经过深思熟虑,我正式启动4年来一直思考的转型之路,我得以向自己喜欢的事业转型。我并没有了不起的学历,也没有了不起的背景或者资源。走到现在,除了一直不断努力地学习和自我提升,还有就是在日常的工作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
过去我并没有意识到,努力工作和个人品牌有什么联系。当我被前公司已经两年不见的一位总经理推荐,获得了区域副总经理的职位后;当我被一位交往不多的老师推荐并最终登上了长沙TEDx舞台后;当我作为一名新生承办了李海峰老师全国巡讲长沙站和DISC国际双证班长沙第一期时候,我意识到:当你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时,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学习DISC理论后,我进一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特质,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我尝试着以“凡事必有4种解决方案”的角度,开始去整理和总结自己过往13年的职场道路,希望可以帮助更多职场人士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从而更好地开展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
截至目前,我积累了近千人的调查数据。数据显示,99%以上的人都认为“个人品牌非常重要”,36%的人曾经清晰地得到过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17%的人对自己的个人品牌进行过明确的设计,并加以宣传;10%的人有自己的个人品牌,但是能够正确地用一句话描述个人品牌的人,寥寥无几。
那么个人品牌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构建个人品牌,如何构建个人品牌呢?
什么是个人品牌?
找到一张纸和一支笔,写下自己的3个个人标签,那我们写下的会是什么呢?
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都是用一些描述自我特质的形容词,来定义自己的个人标签,比如亲和力强、性格活泼开朗、执行力强、懒惰等等。稍加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只是一些特质,这些特质都是未经提炼和验证的,也就是说只是描述者对于自己的感性认知。
那么什么是个人品牌呢?
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有一句被广为引用的话:“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
“品牌”这个词语源自营销学,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认为:品牌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所以品牌具有一定的兑价能力,好的品牌会有品牌溢价,同样的产品,人们会更愿意为知名品牌付费,甚至付更高的价格。
个人品牌也是品牌的一种,所以它同样具备品牌的基本特点:长期稳定、特定性、价值兑换。
管理学家宋新宁博士就说:“个人品牌就是个人在工作或人际交往中显示出的个人价值,就像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一样拥有知名度、信誉度和忠诚度。”
有这样一个段子,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个人品牌:
男生对女生说:“我是最棒的,我保证让你幸福,跟我好吧。”——这是推销。
男生对女生说:“我老爹有3处房子,跟我好,以后都是你的。”——这是促销。
男生根本不对女生表白,但女生被男生的气质和风度迷倒。——这是营销。
女生不认识男生,但她的所有朋友都对那个男生夸赞不已。——这是品牌。
罗振宇在2018年《时间的朋友》演说中,提出了“动车组”的概念,他说:“中国已经分明是一组动车。动车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如果仅靠火车头,车厢越多,就车速越慢。而在动车组,车厢越多,也就意味着动力单元越多,速度反而不会慢下来。”
我们可以把动车组的概念运用到企业和个人发展中。套用动车组理念,每个企业都希望员工是一组动车,自带动力的人一定会很快得到组织的认可。一个自带动力的组织或个人,在发挥自己动力的同时,还源源不断地获得其他动力的推动,从而实现速度的成倍提升。你是否是一组动车?这来自自身的持续表现,也来自组织和周围人对你的评价。所以,如果用更浅显的话来诠释个人品牌,那就是:
个人品牌是指个体被相关者持有的较一致的印象或口碑,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持续表现所积累的正面评价。
职场人士的个人品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结果导向:体现为重视诚信与承诺,认真负责,言出必行。事情交到了我们手上,是值得信任的,放心的,靠谱的,这是体现我们个人品牌的根基。
单位里,上级吩咐的事情,我们积极响应,按时完成,让上级和公司看到我们的能力。
创业或服务客户过程中,我们通过诚信交易、遵守约定等积累口碑,获得客户信任和订单来源。
哪怕是家庭中,假如交给另一半的事情,他没有做好,我们就不做这件事了吗?不会的,我们会自己动手来做。所以说,结果导向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后面锦上添花的事情,没有信任的基础,一切都为零。
结果导向就是个人品牌的根基,决定个人品牌这棵树能否生根发芽、健康成长。
专业职业:这是我们的个人品牌得以成立的支撑。工作以及生活犹如一根链条,每个人都是链条上的一个节点。自己这个节点运行的好坏不仅仅影响自己,同时会影响链条上的其他节点,进而影响整根链条的运作。怎样更好地去和其他人配合?专业、职业就是重要的两个驱动器,这是我们个人品牌的主干,是兑价的核心。
“专业”不单指学术上的理论专业,还有对于某件事情具有专业的表现、专业的观点或实践能力。我们去学习课程,去找老师,都是基于他的专业能力。我们能在社会上获得收入,也一定是基于我们能够提供某个领域的专业服务。专业是我们呈现自己能力的着力点。
“职业”是一种态度,是我们对内对外的交往中展现的一种素养,比如商务礼仪、逻辑思维、敬业精神、及时反馈等。我们看到,有的人专业能力很强,但职业素养不好,也会影响个人品牌。举个例子,一位老师的专业能力很强,但总是态度恶劣地挑衅学员,上课迟到,着装邋遢,会有多少学员选择这样的老师呢?
即使是一个全职妈妈,一样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比如有的人特别会做菜,就从分享菜谱开始,一步步地成为做饭达人;有的人特别会购物,那就分享好的购物链接和商品,如果推荐的东西确实不错,得到的好评越来越多,可以逐渐开始做微商。再平凡的事情,只要我们做得足够好,就会成为我们的专长,进而成为我们的专业,最终成为我们建立个人品牌的基础。
专业职业就是个人品牌的树干,决定了个人品牌这棵树究竟成长为参天大树还是低矮的灌木丛。
为人处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行为特质,这些行为特质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评价。从个人品牌建立角度而言,无论个人行为特质如何,有两个基本的处世原则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体现个人品牌:简单真诚、开放包容。
“简单真诚”是指我们在对人对事上都保持真诚的沟通态度。“开放包容”在于,我们愿意理解和接受不同风格的人群,愿意不断去学习和接收新的知识,学习DISC理论之后,我们将会更加懂得每个人生而不同,如何求大同存小异,用对方更为接受的方式去相处,这是我们建立品牌的灵丹妙药。
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湖南卫视的何炅老师。娱乐圈多复杂啊,但他以极高的情商,在娱乐圈里建立起了“何炅”这个个人品牌,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世界上拥有粉丝最多的男性。大道至简,他一直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处世,真诚地关心别人。
在过往的职场生涯中,我一直要求自己保持“简单真诚、开放包容”的心态,一直强化自身的修炼。在公司里,我对员工们说:“请大家把我当作你们的资源,我的办公室大门向你们随时敞开。”我不但这么说,也这么做。因此,即使离开公司多年,当时的下属依然愿意把我当作朋友,依然愿意和我沟通工作中的困惑,甚至会主动参与和支持我的新事业。清华大学宁向东教授就曾经说过,作为领导者,有没有愿意追随你的人,是一个领导者个人领导力的重要展现。每当想到这些同事,我就感到温暖,感到一种真诚待人的力量。
为人处世的方式就是个人品牌的枝丫,决定了个人品牌能否枝繁叶茂。
修己达人:《论语·雍也》中提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果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通过成就他人的方式来成就自己,通过利他实现利己。
李海峰老师说,真正的人脉不是能够帮你的人,而是你可以帮助的人。当我们愿意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才会收获别人的帮助。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帮助他人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和考验,这件事情并不简单。除了意愿,也需要能力,是否帮得了?是否帮得上?这是很考验自己的一件事情。所谓教学相长,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的能力与境界也在不断地提升。
当我们能力越强、责任越大、可以帮助到更多人的时候,我们的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扩大,就会从一个普通品牌变为著名品牌!
修己达人就是个人品牌的果实,决定了个人品牌的影响力,是硕果累累还是华而不实。
为什么要建立个人品牌?
为什么需要建立个人品牌,先从品牌的4个功能说起。
品牌的4个功能
识别功能。品牌是用以识别不同个体的区分标志。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品牌。你的品牌只属于你自己,真实地反映你和你所相信的东西。如冯巩与赵本山截然不同,一个说“我可想死你们了”,一个说“我这个不是鞋拔子脸,那是典型的猪腰子脸”;再比如杨澜与章子怡也是两个不同的品牌,一个是知性女主持,一个是知名女演员。
信息浓缩功能。品牌是速记符号,更是有效沟通的代码。职场中,你的品牌形象(包括一举一动)都是存在于他人头脑中的印象,形成一种快速记忆的符号。通过这种符号,人们可以快速地联想以及做出反应。如提到刘欢,人们就会想到著名的男歌手以及他洪亮的嗓音、脑后的长发、健壮的身材。假如提起你,朋友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安全功能。品牌是承诺、保证和契约,让别人能够感觉到找到你是放心的,是一种品质的象征。比如马云是财富、孜孜不倦、勤奋、诚信的代表,他的产品、投资方向都会吸引别人关注、跟投;比如很多产品要选用品牌代言人,也是看中粉丝对偶像的信任,觉得自己偶像推荐的东西靠谱。
价值功能。品牌是自身形象的象征,可以积累无形资产,实现兑价和变现。对于一个初创的企业而言,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CEO的个人品牌决定的。在公司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CEO的个人品牌在许多方面引导着企业的成功,因为初创的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本,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信誉。当它要吸引风险投资或是招聘高素质的员工时候,必须得依靠CEO的个人品牌力量。CEO品牌是用个人品牌撬动企业品牌,比如万科的王石、万达的王健林、格力的董明珠等;比如很多的知识IP,也是用自己的个人品牌来吸引流量变现。
个人品牌能够极大地提升个人的辨识度,建立我们的形象,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价值兑换及获得认可。好的个人品牌可以为我们吸引更好的资源,建立更好的人脉。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人品牌是我们个人成功的重要保障。
“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即使我们不去打造专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但在周围人心里,早就有了对于我们印象、评价。所以,与其被动接受别人的评价,不如先入为主,去打造、强化、植入专属于我们自己的个人品牌。
外部环境呼吁构建个人品牌
外部环境变化也是我们要打造个人品牌的重要原因。
首先,这是一个个体崛起的时代,个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机会依靠自己的个人品牌,实现个人事业的成功。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知识IP。他们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主角,将自己的兴趣、天赋、能力与价值结合,实现真正地“做自己”。比如央视原主持人罗振宇,现在已经是中国知识付费的先行者;曾经的三线城市迷茫青年彭小六,因为高度自律和高效阅读,现在已经成为简书一哥、畅销书作家,这些都是个体崛起的典型代表。
其次,这是一个职业环境巨变的时代。管理学家施恩在《职业锚》中提出了“职业金字塔模型”,即所有的职业都可以用三个坐标描述,分别是行业、企业、职业。过往很多年,我们一直都是按照这三个坐标来寻找工作、开展工作。但今天这个体系在逐渐松动和变化,涌现出很多前所未闻的职业,比如试睡员、视觉呈现师等等。行业变化不断加速,边界逐渐变小,人们越来越关注同行圈、同业圈、粉丝圈,而不仅仅是同事圈。全新的职业价值坐标是圈子、能力、特色,大家注意看这三个词语,它们都和我们的个人品牌息息相关。所以未来职业的发展状况,就会和个人品牌的建立有密切的联系。在这个新的价值体系里,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个人品牌,持续扩大影响力,持续提高能力,持续保持自己讨人喜欢的特色,获得事业的持续发展。
“世界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会打!”央视原主持人张泉灵的这句话引发了很多共鸣。剧变之中同样孕育着新的机会,只有那些能够主动拥抱变化、顺应时代潮流的人,才可以真正分享时代的红利,形成新时代下最具价值的个人品牌。
如何用DISC思维构建个人品牌
第一步:善用D特质,做好品牌定位。我所说的定位源于我们的内心,而不仅仅是一种假设。人们只有做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事情才会获得幸福感。在天赋优势理念中,有一个事业甜蜜点的概念,如果我们的事业能够同时满足天赋、兴趣、资本和价值四个要素,这就是我们的事业甜蜜点。
以我个人为例,我对自己定位是女性成长类培训师。我的天赋里有沟通能力;善于写作与演讲,喜欢与人交流,这是我的兴趣所在;多年的企业管理、培训管理经验为我积累了课程设计与开发、讲授、组织等能力;女性成长是我一直关注的话题,也是社会需求所在,所以我的事业甜蜜点就出现了。所以,建议大家通过不断探索,了解自我的天赋、特长、兴趣等,不断精进,从而得出自己想做什么,自己可以为他人提供什么。慢慢找到自己个人品牌的定位。
第二步:善用C特质,建立产品思维。如果一个人仅有光鲜的外在口碑,却没有实质的专业能力,这样的个人品牌很难持续。产品思维就是自己的专业和核心能力。当我们确定定位之后,就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去进行学习和开发,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技能方面可以通过刻意学习而快速掌握,但内在品质则需要长期积累和修炼。
我们要打磨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比如手工、甜点等;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培训课程、文字等。
第三步:善用I特质,主动联结。我们的职业坐标系未来会从行业、职业、企业这样比较固化的模式,转变为自由灵活的圈子、能力、特色。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主动联结会帮助我们寻找到一个同频的小社会。同频的人慢慢聚集,相互学习和吸取能量,可能会碰撞出很多无法预料的火花。好的圈子会让我们个人品牌得到不断充实与传播,一个人或许走得很快,而一群人才会走得更远。所以,无论在职场内外,我们都应该不断地去尝试联结同频的人、同频的圈子。你的朋友圈大部分是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意味着你具备哪方面资源的优势。
第四步:善用S特质,树立服务意识。在个人品牌建立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外部客户和内部客户。外部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的专业、能力、沟通质量等等都属于服务,服务的质量决定了客户满意度,从而决定我们的口碑。内部客户,是企业、组织内部的人员,也可以是我们的家人,比如公婆父母、老公孩子。
向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他们会根据我们的服务质量对我们进行评价,这是个人品牌的初始信息来源。职场中,时常会遇到各种难题,这些难题很大一部分其实来自内部沟通,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以服务的思维来开展内部协作,这将会极大地提升沟通效率。
个人品牌打造的四个步骤,将会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
我们通过定位打造产品,通过产品建立联结,通过联结提供服务。客户对于服务的反馈,将会促使我们不断地审视定位是否合理,联结是否足够紧密,产品是否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此循环反复,直到趋于动态的平衡。每一次循环,都可以促进个人品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这是一个个体崛起的时代,这是一个个人品牌不断涌现的时代。
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打造出专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作为世界第一体育运动的足球,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让数以十亿计的球迷或者摇旗呐喊,或者捶胸顿足,或者欢欣鼓舞,或者歇斯底里,或者心花怒放,或者泣不成声……
在足球世界里,最吸引球迷关注的,莫过于场上的明星球员。对于明星球员,无论是他们在竞技场上的表现,还是球场外的八卦,都可以成为球迷们的谈资,令人津津乐道。
明代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时,提到梁山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纵观现代足球发展历程,诞生了灿若星河的明星群体,他们未尝不是“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笔者试图从浩瀚的足球星空中,挑选出几个超级个体。然后以DISC理论为工具,从行为特质的角度,对这些超级个体做一个全方位的剖析,“誉满天下,谤亦随之”,为什么他们可以脱颖而出,成为同时代最为杰出的球员?为什么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他们往往也会承受比普通球员大得多的非议?
D特质球员——球场上的国王
在职场里,有一类员工,他们独断专行、我行我素。他们的眼里只有目标、只有成功。他们视人情世故如草芥。他们做事雷厉风行,属于典型的D特质,是团队里的领导者。
在足球领域,典型的D特质球员,就是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简称C罗)。
先分享几句C罗的金句,感受一下D特质球员唯我独尊的霸气。
面对批评他的球迷,C罗说:“你们的爱让我变强,你们的恨让我不可阻挡。”“有些球迷不断嘘我,向我吹口哨,骂我的家人,我觉得他们就是嫉妒我,有钱,又帅气,还有高超的球技。”
面对对手,C罗说:“我从来都不惧怕压力,老实说,我享受这种压力。”
面对评论家,C罗说:“我把别人对我的批评当作一种恭维。”
面对媒体,C罗说:“如果有朝一日,人们会像崇敬贝斯特或者贝克汉姆那样崇敬我,我会感到非常骄傲,那正是我为之努力的目标。”说这句话的时候,C罗初出茅庐,远没有今天这样的江湖地位。我们可以用“马云”以及“王健林”来替换C罗提到的贝斯特以及贝克汉姆,然后设想自己是一位采访C罗的记者,大概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不难看出,在D特质球员的世界中,很少存在“妥协”两个字,即使是面对球迷(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球迷是客户,客户是上帝)。他们享受压力、不惧挑战。他们志向远大,目标坚定。
在C罗的职业生涯中,多次出现凭借一己之力为球队力挽狂澜的壮举。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18—2019年的欧洲冠军杯比赛中。在和马德里竞技队的对抗中,C罗所在的尤文图斯队首回合比赛0∶2落后。在第二回合的比赛中,尤文图斯队必须要净胜对手3球(或以上)才能够晋级。赛前,几乎没有任何人看好尤文图斯队,因为马德里竞技队以铁血防守而著称,而且手握两个净胜球。
后来的比赛,注定成为经典。在第二个回合的比赛,C罗头顶脚踢上演了帽子戏法,带领球队3∶0大胜对手,完成逆袭。C罗坚定的眼神、愤怒的咆哮声以及引起争议的庆祝动作,把一个D特质球员面对高压时候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需要提醒的是,C罗已经34岁。这个岁数,对于职业足球运动员而言,属于高龄。不少球员,在这个年纪,已经处于职业生涯的末期,甚至已经退役。
没有球迷会质疑C罗的血性、韧性以及职业态度。但是,有很多球迷会“吐槽”C罗过于贪功、过于吃独食,甚至为了进球不择手段。
我们不止一次看到,C罗为了进球而选择自己射门,而不是把球传给位置更好的队友;本队大胜对手,但C罗没有完成进球,他似乎闷闷不乐;C罗突入对手禁区,在没有明显犯规的情况下,他选择夸张地倒地,并且向裁判索要点球,对手的球迷讥讽他为“跳水罗”。
这一切,从D特质的角度分析,可以找到非常合理的解释——D特质球员非常功利、目标感很强,为了达成目标(进球),队友的感受不是那么重要(选择自己射门,而不是传给队友);为了达成目标(进球),规则也是可以挑战的(假摔造成对手犯规,为本队赢得点球)。
除了C罗,我们再介绍一个D特质非常显著的球员——球王马拉多纳。
马拉多纳出轨、有难以计数的私生子、吸毒、枪击记者(1994年,马拉多纳不堪忍受媒体对于自己的跟踪报道,用小口径气步枪打伤了几位堵在家门口的记者)。即使面对足球的主管部门国际足联,马拉多纳一样可以怒怼:“国际足联主席就是骗子,他们弄虚作假。”
私生活如此不堪,人际关系也如此糟糕,那么他凭什么成为举世公认的球王,并且受到一代又一代的球迷顶礼膜拜?
答案很简单,凭借他无与伦比的球技以及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自从马拉多纳退出后,阿根廷再也没有能够捧起大力神杯。因为马拉多纳的加入,那不勒斯队从一支中下游球队到两次获得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冠军;当他离开那不勒斯后,20多年过去了,球队依然与冠军无缘。
1990年的意大利世界杯半决赛,东道主意大利对阵阿根廷,比赛的场地在那不勒斯市。这是一场注定载入足球历史史册的比赛!而对于那不勒斯的球迷而言,这注定是一场让他们纠结无比的比赛、一场让他们精神分裂的比赛、一场让他们痛彻心扉的比赛。现代足球已经诞生多年,但从来没有一场比赛如同1990年意大利之夏的那场比赛一样,让那不勒斯球迷如此煎熬。想象一下,你最深爱的两个人,他们以命相搏、一决高下,你应该支持谁?
对于那不勒斯的球迷而言,比赛的双方中,意大利队是自己祖国的球队,而阿根廷队,是那不勒斯上帝马拉多纳祖国的球队。如果支持意大利,那是对于自己上帝的背叛;如果支持阿根廷,是对于自己祖国的背叛。
这场比赛整整持续了120分钟,最终通过点球大战,阿根廷队晋级决赛。比赛后,很多意大利队的球员表示不满,他们在自己的祖国踢比赛,但是,球迷却把更多的掌声、尖叫送给了对手中那个叫马拉多纳的球员。
这就是马拉多纳,为了足球而生的马拉多纳。足球之外,他一无是处。但是,只要有足球这项运动的存在,他就会永载史册!永远熠熠生辉!
D特质球员,无论你赞美他、嘲讽他、诅咒他,都不会影响他们的踢球风格、处事态度,他们是永不停歇的战士,他们是球霸,他们是球场上的国王!
特质球员——球场上的演员
在职场里,有一类员工,他们热衷表现,是天生的“戏精”。他们追求与众不同、卓尔不群。他们颇为情绪化,有时候令人感受愉悦,有时候令人费解。这一类“让我欢喜让我忧”的人群,我们称之为I特质人群,他们是团队里的影响者。
在足球领域,有一个叫巴洛特利的球员就是I特质球员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巴洛特利被球迷亲切地称为“巴神”。球迷们对于巴神的评价是“脖子以下是世界级,脖子以上是乡镇级”。
15岁7个月,巴神成为意大利职业足球联赛历史上最年轻的出场球员。
16岁,巴神签约世界上最好的足球俱乐部之一——国际米兰。
18岁,巴神协助球队夺得2007—2008年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冠军。
从一切迹象看来,巴神将成为意大利足坛新一代的领军人物,甚至不久后会成为金球奖的有力争夺者。
然而,全世界的球迷都大跌眼镜。
近些年来,新闻上出现巴神往往不是因为他的进球、他的球队战绩,而是因为他新颖的发型或者文身、他在思考人生(2012年欧洲杯,意大利队和西班牙队的比赛中,巴神断球后形成单刀。但是,他没有快速推进然后射门,而是不紧不慢地带球,仿佛自己在独自练球,而忘了这是一场比赛。解说员调侃,那一刻,巴神可能在思考人生)、他进球后的自拍(2019年3月的一场比赛,巴神进球后,跑到场边的摄影师旁,从摄影师那里拿到一部手机,带领几个队友进行自拍。而比赛进行的过程中,职业球员是不能使用手机的)。
很多时候,作为球迷,我们会产生一个疑问:这些I特质的球员,他们是不是误入球场的演员?
说到球场上的演员,接着介绍一位已经退役多年的名宿——哥伦比亚守门员伊基塔。
守门员作为足球比赛中的最后一道防线,一般都以沉稳而著称。显然,这个说法在伊基塔这里并不适用。他以疯狂而著称,球迷称呼他为“疯子”。在正式比赛中,由于身体对抗激烈,守门员使用蝎子摆尾这样的花哨动作进行扑救,其概率大概不到万分之一。但是,伊基塔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不止一次地使用过这项技术动作。
作为守门员的伊基塔,有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几乎每一场比赛,我们都可以看到伊基塔把球带出本方禁区甚至试图过掉对方前锋的画面。个别时候,他甚至把球盘带到中圈附近。在他的68场国家队比赛生涯中,竟然还有过3个进球。
以带球突破对方前锋为快乐之源的伊基塔,在1990年的意大利之夏终于马失前蹄。和喀麦隆队的比赛中,伊基塔接到队友的回传球后并没有大脚开出去,而是一时技痒想把球盘带出本方禁区。很显然,对手是做过功课的。喀麦隆队前锋米拉准确预判到伊基塔的突破路线,将球截断,然后轻松将球打入空门。
伊基塔的表演葬送了整个哥伦比亚队的努力,球队输给喀麦隆队之后只好打道回府。
“回到国内,伊基塔受到了球迷们的批评,媒体对他狂轰滥炸。这个球场上的疯子对人们的批评一笑置之,他既不反驳也不气馁,照踢不误。”
“我行我素”“我的球场我做主”“足球不但是一项体育赛事,也是一门表演艺术”,这些就是I特质足球运动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从技术的层面而言,或许他们不是最为优秀的球员,如果从博人眼球的角度来考量,他们绝对都是奥斯卡影帝级别的巨星!
S特质球员——球场上的贤者
S特质的员工,在职场里似乎是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存在。他们性情温和,很少和他人发生冲突。他们低调内敛不事张扬,厌倦镁光灯的存在。他们善解人意、温存体贴,经常充任团队里面的知心大哥或者知心大姐。
里奥·梅西,5次金球奖获得者,足球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竟然是一个S特质球员,可能吗?
稍微了解足球的球迷都很清楚,媒体一般都是这么形容梅西:“低调”“羞涩”“邻家男孩”等等。在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作为全地球最知名的人物之一,梅西几乎没有足球场之外的新闻可供媒体报道、可供球迷消遣。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梅西曾经的队友瑞典人伊布拉希莫维奇(球迷昵称伊布)的两段语录。
当媒体向伊布提问最擅长哪个位置,伊布回应:“我能够踢全部11个位置,伟大的球员必须胜任球场上的所有位置。”
当媒体询问伊布当年错过加盟阿森纳队的原因,伊布回应:“我17岁的时候阿森纳队让我去试训,我果断回绝了温格(阿森纳队当时的主教练),因为伊布拉希莫维奇从不接受试训!”大概相当于一个程序员说: “我22岁的时候腾讯让我去面试,我果断回绝了马化腾,因为我从来不接受面试!”或者一个演员说:“我18岁的时候张艺谋让我去试镜,我果断回绝了张艺谋,因为我从来不接受试镜!”
相比之下,梅西的语言实在过于“苍白无力”,翻遍媒体关于梅西的报道,从没发现他有过什么豪言壮语或者精彩绝伦的语录。赛后采访中,梅西一般都是礼节性地表示感谢球迷、感谢队友。
在对阵曼联队的比赛中,梅西独中两元带领球队大胜对手。赛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候,他表示这场比赛球队发挥得不错,自己发挥不错,而且运气也不错。可以想象一下,上文提到的I特质球员巴洛特利,假如他在如此重要的赛事里面有如此精彩的表现,他大概会脱了球衣庆祝,哪怕会吃到黄牌,或者多来几张自拍。
在球场上,球员们为了造成对手犯规,为本队赢得球权,经常进行浮夸的表演,稍有碰撞,就如同被子弹击中一般地痛苦倒地。更有甚者,选择主动“碰瓷”,碰瓷之后显示出极为痛苦的表情,然后要求裁判惩罚对手。这样的事情,在梅西身上几乎从未发生。我们一次次地见到,身材并不高大的梅西经常被对手连拉带踹,但他依然选择固执地盘带,绝不会借机摔倒,更不会借机在地上连翻几个跟头,然后和裁判索要点球(任意球)。
在情感生活上,梅西把S特质的低调、体贴发挥到了极致。即使是最八卦的媒体,在报道梅西的私生活方面也找不到吸引眼球的素材。12岁那年,梅西喜欢上一个青梅竹马的女孩。25岁那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30岁那年,第3个孩子出生,一家5口其乐融融。这一切,和很多大牌运动员惯有的经历相比,实在没有太多新闻价值。
球迷是苛刻的。梅西的低调与内敛,在很多球迷看来,就是“软弱”和“不具备领导力”。每当巴塞罗那队和阿根廷队在关键的比赛中输球时候,很多球迷就会开始指责梅西“只会踢顺风球”“不善于鼓励队友”“没有血性”“不够霸气”。
对于梅西而言,2018—2019赛季毫无疑问是一个极为痛苦的赛季。在欧洲冠军杯半决赛中,巴塞罗那队首回合主场3 ∶0大胜对手利物浦队。令全球球迷瞠目结舌的是,在客场与利物浦队的交锋中,巴塞罗那队竟然0 ∶4输掉了比赛,最终因为净胜球少于利物浦队,失去晋级决赛的资格。赛后,各路媒体以及球迷纷纷对梅西施以口诛笔伐。两周前,似乎人世间一切褒义词都不足以形容梅西天神一般的表现。两周后,“天神”堕入凡间,摔得粉身碎骨。
面对潮水一般的批评与质疑,梅西没有任何辩护和回击。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除了个别场次的比赛,梅西在2018—2019赛季的表现近乎完美。在这个赛季,他效力的球队获得了西甲冠军,他本人获得“西甲最佳射手”“欧洲最佳射手”“欧洲冠军杯最佳射手”称号。即使在最为人诟病的两项赛事中(欧洲冠军杯和西班牙国王杯),他所率领的巴塞罗那队也分别进入了半决赛以及决赛。如同一位球迷描述,梅西如同一个只能考100分的学霸,哪怕他考了99分,媒体和球迷都会追问,为什么少了1分?
很多时候,作为梅西的球迷,我们不免会心疼梅西。
作为一个S特质球员,梅西所有的不快、委屈永远都不会通过咆哮、大放厥词等方式宣泄。他留下落寞的背景,把一切深藏于心。然后,他在忍辱负重中前行!
C特质球员——球场上的猎人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之后,汉高祖刘邦开始对各位功臣论功行赏。当萧何被封为第一功臣后,将军们纷纷不满、怨声载道,大意就是武将们浴血奋战、肝脑涂地、攻城略地,萧何不过在大后方做做支持工作,凭什么功劳排在武将前面。
刘邦充分显示了自己的语言艺术,他说如同打猎,捕到猎物的是猎狗,但是对猎狗发号施令的是猎人。各位将军是猎狗,萧何相国是猎人,各位将军觉得是猎狗功劳大,还是猎人功劳大?
如果把猎狗和猎人的比喻套用到足球场上,很多时候,中场球员就是猎人,前锋队员则相当于猎狗。中场队员承前启后(连接前中后场)、纵横捭阖、穿插迂回,一旦发现对手的漏洞后,他们送出致命一传(助攻),锋线队友心领神会进行最后的射门。
充当猎人的中场球员需要具备冷静的头脑、缜密的逻辑,必须能够在激烈的对抗中迅速地捕捉到战机。他们是球场上的发动机,他们往往是典型的C特质球员。
年满39岁的中场大师哈维·埃尔南德兹·克雷乌斯(球迷昵称哈维)就是C特质球员中的翘楚。进入21世纪后,最成功的国家足球队莫过于西班牙队(获得过2010年世界杯冠军、2008年以及2012年欧洲杯冠军),最成功的俱乐部莫过于巴塞罗那队(4次欧洲冠军杯赛冠军,多次西班牙甲级联赛冠军)。这两支球队有一个共同点,中场大脑都是哈维。
哈维的职业生涯如此成功,但是媒体上却鲜有关于他的报道。即使是最为资深的球迷,对于哈维球场外的生活也近乎一无所知。他从没有发表过类似伊布那般霸气满满的言论,也不像巴洛特利一般具有喜剧演员的天赋。
哈维身高不高(170厘米),肌肉不算发达,速度也不算突出。这些身体条件决定了哈维既不可能去凶猛地逼抢,也不可能通过快速带球、变线去摆脱对手的防守。那么,哈维是如何成为世界足坛的一代宗师的呢?
关键点在于哈维对于节奏的掌控,所以他有一个绰号叫“中场节拍器”。哈维对于队友以及对手的跑位有着精确的预判。他总是可以把球传到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让队友可以顺利地接到,而对手却很难碰到。这个描述听起来挺朴实,但可以做到极致的球员却凤毛麟角。因为高手过招,差距就在毫厘之间。古代文学家宋玉这么形容邻家女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如果套用这个句式,哈维的传球则是“往前10厘米则太长,往后10厘米则太短”,无论太长还是太短都会被对手抢了球权,而他的传球刚刚好。
最佳的传球时机,总是在电光火石之间;最佳的传球区域,总是极难被发现。哈维如同一台精密仪器,把C特质的严谨、细致、严苛发挥到了极致。
同时代的巨星中,伊涅斯塔、阿隆索、皮尔洛等,都是C特质足球运动员的典范。
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足球比赛?有队友,有对手、有输赢。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生足球比赛的主角。在人生中的不同阶段,我们拥有不同的队友,面对不同的对手。我们的目标,其实也很明确: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战术水平(专业能力)、不断地增强行为特质的使用弹性,在人生这个球场上,不断地披荆斩棘。说不定,哪天我们就能举起属于自己的那一座大力神杯!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鸟哥笔记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鸟哥笔记版权及免责申明》 如对文章、图片、字体等版权有疑问,请点击 反馈举报
Powered by QINGMOB PTE. LTD. © 2010-2022 上海青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2021034055号-6
我们致力于提供一个高质量内容的交流平台。为落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的要求,为完善跟帖评论自律管理,为了保护用户创造的内容、维护开放、真实、专业的平台氛围,我们团队将依据本公约中的条款对注册用户和发布在本平台的内容进行管理。平台鼓励用户创作、发布优质内容,同时也将采取必要措施管理违法、侵权或有其他不良影响的网络信息。
一、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以下违法、不良信息或存在危害的行为进行处理。
1. 违反法律法规的信息,主要表现为:
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
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
3)侮辱、滥用英烈形象,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
4)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或者煽动实施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
5)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
6)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
7)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
8)宣扬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
9)煽动非法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聚众扰乱社会秩序;
10)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名誉、隐私和其他合法权益;
11)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未成年人形象进行网络欺凌的;
12)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
13)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2. 不友善:不尊重用户及其所贡献内容的信息或行为。主要表现为:
1)轻蔑:贬低、轻视他人及其劳动成果;
2)诽谤: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
3)嘲讽:以比喻、夸张、侮辱性的手法对他人或其行为进行揭露或描述,以此来激怒他人;
4)挑衅:以不友好的方式激怒他人,意图使对方对自己的言论作出回应,蓄意制造事端;
5)羞辱:贬低他人的能力、行为、生理或身份特征,让对方难堪;
6)谩骂:以不文明的语言对他人进行负面评价;
7)歧视:煽动人群歧视、地域歧视等,针对他人的民族、种族、宗教、性取向、性别、年龄、地域、生理特征等身份或者归类的攻击;
8)威胁:许诺以不良的后果来迫使他人服从自己的意志;
3. 发布垃圾广告信息:以推广曝光为目的,发布影响用户体验、扰乱本网站秩序的内容,或进行相关行为。主要表现为:
1)多次发布包含售卖产品、提供服务、宣传推广内容的垃圾广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形式:
2)单个帐号多次发布包含垃圾广告的内容;
3)多个广告帐号互相配合发布、传播包含垃圾广告的内容;
4)多次发布包含欺骗性外链的内容,如未注明的淘宝客链接、跳转网站等,诱骗用户点击链接
5)发布大量包含推广链接、产品、品牌等内容获取搜索引擎中的不正当曝光;
6)购买或出售帐号之间虚假地互动,发布干扰网站秩序的推广内容及相关交易。
7)发布包含欺骗性的恶意营销内容,如通过伪造经历、冒充他人等方式进行恶意营销;
8)使用特殊符号、图片等方式规避垃圾广告内容审核的广告内容。
4. 色情低俗信息,主要表现为:
1)包含自己或他人性经验的细节描述或露骨的感受描述;
2)涉及色情段子、两性笑话的低俗内容;
3)配图、头图中包含庸俗或挑逗性图片的内容;
4)带有性暗示、性挑逗等易使人产生性联想;
5)展现血腥、惊悚、残忍等致人身心不适;
6)炒作绯闻、丑闻、劣迹等;
7)宣扬低俗、庸俗、媚俗内容。
5. 不实信息,主要表现为:
1)可能存在事实性错误或者造谣等内容;
2)存在事实夸大、伪造虚假经历等误导他人的内容;
3)伪造身份、冒充他人,通过头像、用户名等个人信息暗示自己具有特定身份,或与特定机构或个人存在关联。
6. 传播封建迷信,主要表现为:
1)找人算命、测字、占卜、解梦、化解厄运、使用迷信方式治病;
2)求推荐算命看相大师;
3)针对具体风水等问题进行求助或咨询;
4)问自己或他人的八字、六爻、星盘、手相、面相、五行缺失,包括通过占卜方法问婚姻、前程、运势,东西宠物丢了能不能找回、取名改名等;
7. 文章标题党,主要表现为:
1)以各种夸张、猎奇、不合常理的表现手法等行为来诱导用户;
2)内容与标题之间存在严重不实或者原意扭曲;
3)使用夸张标题,内容与标题严重不符的。
8.「饭圈」乱象行为,主要表现为:
1)诱导未成年人应援集资、高额消费、投票打榜
2)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造谣攻击、人肉搜索、侵犯隐私
3)鼓动「饭圈」粉丝攀比炫富、奢靡享乐等行为
4)以号召粉丝、雇用网络水军、「养号」形式刷量控评等行为
5)通过「蹭热点」、制造话题等形式干扰舆论,影响传播秩序
9. 其他危害行为或内容,主要表现为:
1)可能引发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诱导未成年人不良嗜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
2)不当评述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灾难的;
3)美化、粉饰侵略战争行为的;
4)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或可能对网络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的其他内容。
二、违规处罚
本网站通过主动发现和接受用户举报两种方式收集违规行为信息。所有有意的降低内容质量、伤害平台氛围及欺凌未成年人或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
当一个用户发布违规内容时,本网站将依据相关用户违规情节严重程度,对帐号进行禁言 1 天、7 天、15 天直至永久禁言或封停账号的处罚。当涉及欺凌未成年人、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通过作弊手段注册、使用帐号,或者滥用多个帐号发布违规内容时,本网站将加重处罚。
三、申诉
随着平台管理经验的不断丰富,本网站出于维护本网站氛围和秩序的目的,将不断完善本公约。
如果本网站用户对本网站基于本公约规定做出的处理有异议,可以通过「建议反馈」功能向本网站进行反馈。
(规则的最终解释权归属本网站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