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赞同了该回答
不请自来,因为公司业务的调整,我有幸参与了用户池资源整合的工作。我们当时是承接了30万私域用户,其中1000多个社群,每个群100人左右。对于如何高效运营大规模的社群用户,我有一点浅薄的经验,希望能够提供一定帮助。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点: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核心问题上。
第二点:学会用工具付能
第三点:日常工作流程化
第四点:精细化分层运营
第五点:关注数据,及时优化。
我们结合前面的背景,来聊一聊我们是怎么把这五点运用起来的。
当我们接到任务后,立马就进行了讨论,经过分析,我们把承接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如何留存这些用户?
2、如何留住这些用户?
3、如何让这些用户转化成我们的客户或者潜在客户?
那接下来我就聊一下,我们是如何解决三个问题的。
首先,如何留存这些用户?
由于我们未来的运营人员有限,且在短时间内没有扩招新人的打算,所以,我们决定把这些用户统一迁移到几个企业微信上进行集中管理。
对于在社群中的10万用户,我们通过群迁移的方式,将个人微信群变成企业微信群,后面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沉淀在对方企微架构中的用户迁移,由于我们无法加入对方的架构,所以只能通过活动和私信的方式进行迁移。我们先后改版了5套话术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每次拿1万人进行测试,转化率基本维持在2%~5%,没有明显提升。
后面我们调整了策略,对于用户的付费情况进行了区分,由于对方已经通过企业微信标签了用户的付费情况,以及部分用户的基本信息。所以我们能够比较准确的对用户进行消息推送。
对于付费用户,我们话术更偏向于服务;对于那些跟我们产品目标人群画像相符切未付费的用户,我们采用新品邀约体验的活动进行迁移,对于标签不清的用户通过邀请有礼的方式进行尝试。
经过本次调整,转化率有了比较大的提升,单次活动的转化率能够达到10%左右,但是这仍然不是我们的目标,所以我们最终还是通过领导的沟通,直接接管了对方企业微信架构,通过在职迁移的功能,分批多次完成80%用户的迁移。
其次,在做用户迁移测试的过程中,我们的关注点一直在如何留存用户这件事上,因为考虑到用户对于我们的品牌不熟悉,所以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转化模式。
第一步,在完成迁移的前一个月,会频繁通过直播的形式跟用户建立联系(一周1-2次)在直播过程中,我们以用户关注问题为切入点,向用户介绍产品特点以及品牌故事,同时在直播中还会安排互动环节,有针对性的给用户进行答疑解惑,并且配套免费的体验产品给用户使用。
第二步,在用户初步熟悉了品牌之后,开始上线邀请裂变、主题周以及开始对核心家长进行招募,开始尝试在现有用户基础上寻求增量。
第三步,当有一定规模的用户转化为我们的付费客户之后,势必要对用户进行分层,进行精细化运营,分层主要根据“渠道来源”、“用户质量”、“付费情况”等三个维度来划分。
配合这三步递进的转化策略,我们对于群发内容、朋友圈搭建、触达问询等环节也投入了比较大的精力,主要目的是向用户展示一个专业的形象。比如,我们所设计的群发话术都是围绕产品来讲的,在内容的设计上基本是两个方向,方向一是向用户展示产品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我们会先向用户抛出一个问题场景,随后我们会引出我们产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方向二是向用户展示一个美好的未来,同样是营造一个场景,但在这个场景中的主角是成功的,让用户不自觉地带入到自己的身上。
当然,体现专业度,干货是不能少的,这部分干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日常生活中,产品如何更好的发挥价值;;另一方面是分享用户感兴趣的小知识。就像是化妆品品牌会不定期分享化妆的小技巧。
最后,在确定了留存策列、内容策列之后,我们把常规的工作内容梳理出来,做成标准化的动作,同时开始对企业微信工具的调研,在这块我还是比较推荐微伴助手,上手难度比较低,且部分基础的功能是免费的,比较适合0成本前期探索,后期的任务宝、消息留存功能都是收费的,但价格相对合理(非广告)。
在工具上,我们常用的功能是三个:
1、“渠道活码”,这个功能我们可以在后台为每一个渠道设置专门的标签,对于该渠道添加的用户系统自动打标签,后期我们能够通过标签来区分不同渠道用户质量,并制定不同的运营策列。
2、“企微任务宝”,这个功能主要是进行裂变,可以进行企微裂变+公众号裂变
3、“预设标签”这个功能主要是用来分析用户的行为路径,比如我们在企微推送了一个优惠券的链接,我们可以提前对该链接设置标签”S“类用户,只要用户打开这个链接,就会被记录并标记为S用户,这个标签除了可以分析用户的质量还可以用户分析行为路径与转化情况的关系。
完成这些前期的策列与工具物料准备,我们就要开始到落地执行的过程中了,在任何工作中,都有常规性工作和非常规工作直分,通常的占比为7:3,在社群的运营种,我们的常规性工作包括哪些呢?
我认为一般包括:用户问题的处理、每日内容的触达、活动策划和落地。这些工作都是可以提前规划并准备的。所以我的工作习惯是会把这些东西全部整理到一个表格种,这个表格包含”日期+事项+完成情况“的内容。通常我都是会提前准备1-2周的工作内容,但提前规划好的内容并不是不变的。
在每一个动作、项目落地之后,我需要去记录具体的数据反馈,在落地的过程种依据数据指导对接下来的动作进行调整。
在项目初期,策略落地之后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所以前期会投入许多精力在问题解决跟部门协调中,这个过程会随着项目的推进变得越来越少。
所以,头疼是社群运营工作的必经环节,逐渐找到规律,摸索规律背后的原因,并通过流程化的功能把解决70%的常规性工作。在落地过程中以数据为指导,随时记录核心动作带来的数据反馈,并以此进行动作的优化。
社群运营是一个很细的活,很考验的是耐心和抓关键的能力,往往问题的破局是在一个点,以上就是我想说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发布于2022-10-02
第一点: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核心问题上。
第二点:学会用工具付能
第三点:日常工作流程化
第四点:精细化分层运营
第五点:关注数据,及时优化。
我们结合前面的背景,来聊一聊我们是怎么把这五点运用起来的。
当我们接到任务后,立马就进行了讨论,经过分析,我们把承接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如何留存这些用户?
2、如何留住这些用户?
3、如何让这些用户转化成我们的客户或者潜在客户?
那接下来我就聊一下,我们是如何解决三个问题的。
首先,如何留存这些用户?
由于我们未来的运营人员有限,且在短时间内没有扩招新人的打算,所以,我们决定把这些用户统一迁移到几个企业微信上进行集中管理。
对于在社群中的10万用户,我们通过群迁移的方式,将个人微信群变成企业微信群,后面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沉淀在对方企微架构中的用户迁移,由于我们无法加入对方的架构,所以只能通过活动和私信的方式进行迁移。我们先后改版了5套话术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每次拿1万人进行测试,转化率基本维持在2%~5%,没有明显提升。
后面我们调整了策略,对于用户的付费情况进行了区分,由于对方已经通过企业微信标签了用户的付费情况,以及部分用户的基本信息。所以我们能够比较准确的对用户进行消息推送。
对于付费用户,我们话术更偏向于服务;对于那些跟我们产品目标人群画像相符切未付费的用户,我们采用新品邀约体验的活动进行迁移,对于标签不清的用户通过邀请有礼的方式进行尝试。
经过本次调整,转化率有了比较大的提升,单次活动的转化率能够达到10%左右,但是这仍然不是我们的目标,所以我们最终还是通过领导的沟通,直接接管了对方企业微信架构,通过在职迁移的功能,分批多次完成80%用户的迁移。
其次,在做用户迁移测试的过程中,我们的关注点一直在如何留存用户这件事上,因为考虑到用户对于我们的品牌不熟悉,所以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转化模式。
第一步,在完成迁移的前一个月,会频繁通过直播的形式跟用户建立联系(一周1-2次)在直播过程中,我们以用户关注问题为切入点,向用户介绍产品特点以及品牌故事,同时在直播中还会安排互动环节,有针对性的给用户进行答疑解惑,并且配套免费的体验产品给用户使用。
第二步,在用户初步熟悉了品牌之后,开始上线邀请裂变、主题周以及开始对核心家长进行招募,开始尝试在现有用户基础上寻求增量。
第三步,当有一定规模的用户转化为我们的付费客户之后,势必要对用户进行分层,进行精细化运营,分层主要根据“渠道来源”、“用户质量”、“付费情况”等三个维度来划分。
配合这三步递进的转化策略,我们对于群发内容、朋友圈搭建、触达问询等环节也投入了比较大的精力,主要目的是向用户展示一个专业的形象。比如,我们所设计的群发话术都是围绕产品来讲的,在内容的设计上基本是两个方向,方向一是向用户展示产品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我们会先向用户抛出一个问题场景,随后我们会引出我们产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方向二是向用户展示一个美好的未来,同样是营造一个场景,但在这个场景中的主角是成功的,让用户不自觉地带入到自己的身上。
当然,体现专业度,干货是不能少的,这部分干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日常生活中,产品如何更好的发挥价值;;另一方面是分享用户感兴趣的小知识。就像是化妆品品牌会不定期分享化妆的小技巧。
最后,在确定了留存策列、内容策列之后,我们把常规的工作内容梳理出来,做成标准化的动作,同时开始对企业微信工具的调研,在这块我还是比较推荐微伴助手,上手难度比较低,且部分基础的功能是免费的,比较适合0成本前期探索,后期的任务宝、消息留存功能都是收费的,但价格相对合理(非广告)。
在工具上,我们常用的功能是三个:
1、“渠道活码”,这个功能我们可以在后台为每一个渠道设置专门的标签,对于该渠道添加的用户系统自动打标签,后期我们能够通过标签来区分不同渠道用户质量,并制定不同的运营策列。
2、“企微任务宝”,这个功能主要是进行裂变,可以进行企微裂变+公众号裂变
3、“预设标签”这个功能主要是用来分析用户的行为路径,比如我们在企微推送了一个优惠券的链接,我们可以提前对该链接设置标签”S“类用户,只要用户打开这个链接,就会被记录并标记为S用户,这个标签除了可以分析用户的质量还可以用户分析行为路径与转化情况的关系。
完成这些前期的策列与工具物料准备,我们就要开始到落地执行的过程中了,在任何工作中,都有常规性工作和非常规工作直分,通常的占比为7:3,在社群的运营种,我们的常规性工作包括哪些呢?
我认为一般包括:用户问题的处理、每日内容的触达、活动策划和落地。这些工作都是可以提前规划并准备的。所以我的工作习惯是会把这些东西全部整理到一个表格种,这个表格包含”日期+事项+完成情况“的内容。通常我都是会提前准备1-2周的工作内容,但提前规划好的内容并不是不变的。
在每一个动作、项目落地之后,我需要去记录具体的数据反馈,在落地的过程种依据数据指导对接下来的动作进行调整。
在项目初期,策略落地之后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所以前期会投入许多精力在问题解决跟部门协调中,这个过程会随着项目的推进变得越来越少。
所以,头疼是社群运营工作的必经环节,逐渐找到规律,摸索规律背后的原因,并通过流程化的功能把解决70%的常规性工作。在落地过程中以数据为指导,随时记录核心动作带来的数据反馈,并以此进行动作的优化。
社群运营是一个很细的活,很考验的是耐心和抓关键的能力,往往问题的破局是在一个点,以上就是我想说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