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赞同了该回答
花了点时间,整理出了七个营销常见手段,以下详细解释
点赞好像变多了,我就又补充了一个,现在是八个常见手段。
目录:1.量子速读法——贩卖焦虑2.人群效应——人喜欢去爆满、排队的店买东西,而不喜欢去冷清、无人的店买东西。3.潜移默化——大喇叭天天播放“商品宣传”4.人喜欢熟悉的东西——经常出现在眼前的事物,让人“放心”。5.吊胃口——先让你看一半,剩下的请“下载某某某观看”或是“购买某某某查看”6.勾引你的馋虫——小吃街的香气,是故意排放出来的。7.扰乱你的判断力——放音乐、摆放杂乱的商店,让你更容易“买错东西”。8.假装专业,让你相信——常见于知乎,大概内容是“我花了N时间整理了这N个秘籍”,就像我的开场白。
1.著名的“量子速读法”,利用的是【人的焦虑感】,这种营销手段叫做“贩卖焦虑”。
什么叫贩卖焦虑?很简单。
我先让你焦虑起来,你如果是孩子的父母,我就说“别人家的孩子掌握了量子速读法,几分钟看一本书,你家孩子还在好几天看一本,太落伍了,你家孩子输在了比赛场上!”
这种焦虑贩卖,有3个特点:
①先举例,用作对比——别人家的孩子已经远远超过你家孩子了
让你着急,你着急了,就会失去一部分理性思考能力,就很容易上钩。
②讲出“补救手段”——你家孩子虽然落伍了,但你只要让孩子上“量子速读班”,你家孩子还是能很快追上进度的!
③无脑的夸赞“自己产品”——我这的量子速读,比别人家的还高效!你家孩子不仅能追上“别人家孩子”,还能反超他们!
先说别人已经成功了,你还没成功,让你感到焦急、焦虑,让你认为“自己错失了许多机会”。
然后再利用“你很着急的心态”,告诉你还能补救,让你认为“我还能抓住机会、我还能赶上来”。
最后抛出诱饵“你只要加入我们这个…”,就能成功,甚至反超,让你认为“我不仅能追赶别人,我还能超过别人!”
这个手段可以用在任何方面,比如各种培训…甚至知乎上也有很多这种营销——先说别人已经月入几万了,你还傻乎乎的“给别人打工”,然后告诉你“有绝世秘籍”,你只要“关注某某某”就能领取!
2.群体效应/人群效应,人喜欢去“需要排队的店”,而不愿意去“空荡荡的店”。
有些店会故意让店显得拥挤、繁忙。
打个比方,很多饮料店的“前台很大”,就是同时有3个工作人员能够制作饮料。
但如果买饮料的人不太多,店里就只有一个人在前台制作饮料,其他两个人“藏起来”或者“做其他事”,总之他们是不会去做饮料的
道理很简单,门口有3个人在等奶茶,我10分钟3个人能做3杯奶茶,这3个客人就只需要等10分钟,门口刚刚排起的队很快就会解散。
如果只有一个人制作奶茶,就是10分钟做1杯奶茶,这3个人一共需要等30分钟。
他们会在门口排30分钟的队伍,起到“30分钟”的吸引效果。
如果有客人急了,开始催了,这个时候,在前台工作的人,可以呼叫“在后面工作的人”过来“帮忙”。
反之,平时如果很忙,门口排了非常长的队伍,那么就会是3个人一起做奶茶。
道理很简单,只有两个:
①人喜欢去排长队、爆满的店买东西
②店前面如果排起长队,就顺其自然,如果没有排起长队,就想办法让它排起长队(比如上面的例子,比如“找托站队”)
很常见的恶性循环,人多的店,人会一直多。
人少的店,人就一直少。
3.利用“人会被潜移默化影响”,用大喇叭天天播放“商品宣传”。
我们这就有不少店,天天喇叭播放“商品宣传”,什么什么奶茶好喝,什么什么东西好吃…
它播一天,你可能不以为然,你可能不想吃。
播两天,你可能还是无所谓。
但它持续的播放下去,你天天“听到这个商品”,总有一天“会想买一个吃点”。
潜移默化嘛,一天一点的影响,时间长了你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这个喇叭播放、人力叫卖,可不仅仅是为了“吸引顾客”。
4.利用“人对熟悉的事物有安全感”,天天做广告宣传。
打个比方,我前几天买牙膏,不知道什么牌子好,我就买了某某某牌子的牙膏,原因是——以前经常在电视上看见这个,就买这个吧,反正我也不知道什么的好。
我当时的心理活动很简单,我认为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个牌子的牙膏,所以“它是我熟悉的牙膏”,因为“我比较熟悉它”,所以“它给我一种安全感”。
跟陌生人坐一起聊天,你多少会有些防备,但你跟熟人坐一起,肯定很自然,就是因为“熟悉,所以安全”。
但这里面有一个逻辑陷阱,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个产品,但我并没有用过这个产品,我不知道它是好是坏,但我本能的认为“它是好的,因为我经常看到它,我比较熟悉它”。
然而我并没有用过它,我怎么知道它是好是坏?万一是坏的呢?
这跟“熟人”是不一样的,你经常与熟人在一起,互相了解,所以才是熟人。
但我只是在电视上看见很多次广告,可我从来没用过!
人在买东西的时候,一般不会想这么多,所以很容易受到广告的持续影响——何况我想了这么多,我还是买了。
5.利用“比起完成的任务,人更在意没完成的事”——说话说一半,剩下的得“下载某某某观看”
这个其实没有多少要说的,只是一个很常见的心理特点。
比如说你看番不能一口气看完,就很别扭,心里老是惦记着。
但你如果一口气看完了,你很快就不会想这个了(除了比较跌宕的番,这种会有“余味萦绕”,不过我们也不是来讨论这个的。)
道理很简单:说话说一半,能吊胃口吊死你!
利用这种特点的,小说在章节末尾留悬念、电视剧在每集末尾留悬念、动漫之类,总之就是下回分解。
网上很多广告也是这样,先讲一半,剩下的得“下载某某某”观看。
还有一部分的“内容”也是这样,先看一半,剩下的得“购买”查看。
6.勾引你的馋虫——小吃街上弥漫的香气,是故意排放出来的!
这一点不完全是利用人的心理特点。
它是先利用了人的本能特点,勾起“你的大脑”,然后你的大脑会“催你去买”。
先利用你的本能,再让你的本能影响你的心理。
你以为小吃街上那弥漫的味道是巧合吗?是小吃自然散发的味道?
不存在的,那是故意排出来的香气!
这也是很多小吃“在外面闻起来很香,但吃的时候一般”的原因。
这里我只简单讲下原理。
人闻到香味,大脑会判断它是食物,会释放“多巴胺”。
“多巴胺”喜欢催你行动,它会告诉你,你只要吃了这种食物,你会很快乐。
所以你闻到香味,很容易就控制不住自己,很容易就去买点小吃。
你本来不想吃,但你的大脑不听话,它擅自“想吃”。
它不仅自己想吃,它还让多巴胺告诉你,“你也想吃”。
于是你的心理就被影响了,你也就“想吃”了。
7.商店放音乐、广告、东西乱七八糟的摆在一起,能“扰乱你的判断力,让你变糊涂”。
这个很常见,就是店铺进门,似乎都是一堆东西乱七八糟的摆在眼前。
店里还放着音乐、广告。
我也不说长篇大论了,我只讲原理:
①杂乱的摆放会影响你的判断,因为它实在是太乱了,你大脑需要时间去整理分析这些东西(不是主动分析,但它是要分析的)
②播放的音乐也会干扰你的注意力,让你心不在焉——你心不在焉了,就更容易“买错东西”。
这一点实在是没什么要说的,基本上就是利用了“人分心之后会发挥失常”这个特点。
8.假装专业,让你相信——常见于知乎,大概内容是“我花了N时间整理了这N个秘籍”,就像我的开场白。
如果你在知乎逛了不少时间,你肯定见过很多“提升、资源”类的问题,也见过许多高赞的回答。
这些高赞的回答,开场白出奇的一致——我花了X时间(越夸张越好)整理出了这N个道理(或者是资源、或者是其他什么东西)
要么就是——我曾经成功一年读100本书、高效自律每天坚持学习10小时,只因为我做过“这些”(也就是接下来要讲的内容)
这些高赞回答大抵都是自媒体,自媒体也是一种营销,自媒体营销的是“公众号”。
他们开场白无非两种:
①我做到了很强大的事,一年读100本书,几个月非常自律,几个月持续高效学习,学习效率媲美学霸之类。
②我花了大量时间整理了许多有用的东西,都是心血!
目的只有一个,让你认为“他写的回答很有用、很靠谱、很可信”,让你认为“他现在很成功,你照着做,也会成功”。
进而他会引导你们“关注公众号”,大概意思是公众号里有更多的资源、优质文章。
这种开场白确实挺有效的,当然了,也主要是他们写的内容确实有不少“干货”,最起码,有些看起来像是干货(但实际做起来发现没什么用)
在我看来这大概是一种知乎特产——另类的鸡汤,喝了只管安慰自己,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的鸡汤。
以上不包括某些优秀的答主、优秀的公众号。
最近我也弄了一个公众号。
我不会写那些花哨却没用的东西,现在公众号里也没几篇文,以后大概想到什么写什么吧。
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
就是我的ID,橙子会变甜。
公众号确实很难推广,否则我也不至于在这底下加上“推广”了。
总之,如果你们对一些乱七八糟的杂谈感兴趣,就像这种“常见营销手段”之类…
可以关注一下。
发布于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