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互联网从业者,免不了要写产品分析,有些人在体验产品时,常会陷入一种「无目的」的状态,不知该如何思考,体验之后也总结不出什么,最终写出来的东西老板不满意,自己也觉得没深度。
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找到一条有效的「思考路径」,思绪一直处在杂乱无章中,很难找到「抓手」,所以在体验前需要在心中先设定好一条「思考路径」,按照路径一步步思考,就会减少茫然感。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他的产品思路。
❶
如何找到这条「路径」
想要找到路径就要来「解剖」一下产品了。首先我们将产品想象成是一块圆形蛋糕,将其切成两半:一半叫商业,一半叫产品。

商业,是「魂」,起到导向作用。产品,是「形」,通过设计与视觉来体现商业理念。这就是寻找思考路径的第一步——分离商业与产品。
之后将产品先放一边,单看商业部分,商业是促成产品成型的根基部分,搞懂他能够帮助你更快地理解产品设计。
一般情况下,产品的诞生都是先由一群有特定特征的人群,做了某种「行为」,在「行为」过程中,遇到了让他不舒服,受挫的体验,他们很希望这个不舒服的体验能得到改善,直到某个商业产品的出现,帮助他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是个循环过程,产品基本会沿这条路径一直演变,那么当我们面对一个没接触过的产品时,就先试着用产品的诞生过程来作为「思考路径」来思考吧,然后尝试独立将这些信息逐个填满。现在就可以拿起手机,找到一款你感兴趣的产品,跟着本文一起来思考吧。
❷
确定产品形成了什么「行为」
首先要知道,我们在使用任何一款产品时,都会形成某种所谓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被很直观的表现出来。举个例子,比如在用滴滴打车时,如果别人在问你,你用滴滴做什么?你会回答什么 ?是「打车」。对不对?再比如说「印象笔记」是在「记笔记」,虾米音乐是在「听音乐」等等,这些就是所谓的「行为」。

可以挑选你安装的一些APP,思考一下,他们会让用户产品什么「行为」,这需要一些「常识」,但不难。
确认好「行为」后会发现,如果想要形成行为,「人」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另外还有行动背后的「动机」。
那么我们先来解决「人」的问题,也就是确定产品的用户群体。
❸
通过「行为」推导用户群体
实际上只要是与现实生活沾边的「行为」,都能较容易的想到究竟是什么人在使用它,当然,如果网上能找到相关报告与数据,那么大家大可跳过这一步,直接用数据上的用户画像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你喜欢的产品,恰好没有完整的分析报告看,那么就可以试试今天的方法了。这里我用一个APP举例,这是个出售Live House演出门票的产品。
1、利用「行为」缩小范围
看Live House演出是这个产品形成的「行为」。Live House演出大多是些小众音乐或摇滚乐,听到「摇滚」与「小众音乐」,有些「常识」的话,就会知道这些是「年轻人」喜欢的东西。OK,现在锁定「年轻人」的范围了,那么究竟有多年轻呢?
如果你身边有喜欢Live House的朋友,和他聊聊这方面的话题,相处2天你就能大致了解人群的一些特征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朋友,那么我们往下看,看看如何解决?
2、用「价格」将用户细分
一个产品的「价格」往往是对用户的一次重要的筛选,许多人均消费2、3K的饭馆你是看不到学生的,滴滴上的快车你也不会看到哪个土豪来乘坐,商业产品价格是划分人群最直接的手段,在分析时就可利用商品价格来细分人群。
说回到例子本身,打开APP可以看到,Live House演出价格普遍便宜,50-300元不等且演出平日与周末均有。

这说明产品面向的消费群体收入不会太高,对价格又比较敏感,又有充裕时间。在「年轻人」中这样的人是谁?可能「学生」是最符合的了吧?如果你觉得学生群体仍然是一个大范围的话,可以再对「学生」进行细分,将其按学习阶段划分为: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
对照之前掌握的「价格」与「时间」上的线索来看,大学生和研究生,会比高中生跟符合条件,也可将拥有相似特征的刚毕业的小青年和工作几年的「文艺青年」也划分为产品的消费人群。这样就可以初步判断,该产品的用户群应为大学生以及向上浮动2-3岁的年轻群体了。
通过「行为」与「价格」我们已推导出了人群的大概年龄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缩小一下「地理范围」。
3、善用「热门城市」功能
究竟是哪些地区的人更喜欢用这个产品呢?如果产品中有「地区选择」这个功能的话,一般都会有热门地区,去看看那里都设置的是什么城市吧,会对你的判断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这都是运营者通过市场调查与行业的了解进行设定的,所以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比如我在体验的这个APP,基本都集中在了一二线城市,而且是相对文化娱乐较发达的城市 ,抛开北上广深,还有重庆成都天津西安武汉等等。
基于对人群年龄的判断,再结合这些城市对你的印象,是不是一个人物形象就快出现在脑海中了?接下来我们来把男性与女性比例划分一下。
4、相关词与深度体验判断性别
如果你挑选的产品较为特殊,这一步就很容易来断定,比如物流运输产品,司机基本都为男性,美容类产品大多为女性,那么还有些是不好判断的,那要怎么搞?
给大家两条思路,一条是亲自去深度体验产品,泡在他们的群里或产品圈子里,去观察用户性别比例;另外一条是通过行为产生的相关词,到百度指数去搜索,看看他能给你带来哪些数据指导。
比如我在百度指数中搜索「民谣」「摇滚」「秀动」之类的相关词语,男性的比例都会比女性多,而且在我去看的Live house演出中比例也大概如此,于是就可以初步判断出,该产品使用的男女比例大约是6:4左右。虽然这种搜索的方式也可以用,但是总觉得这么容易让你获得的数据会很不精准,还是深度体验要来的更靠谱。
以上,我们用四种方式判断出了用户的,年龄,性别,地理位置,收入,身份等等。这些讯息都是所谓的用户「基本属性」,而构成一个完整「人」的属性还有「特征属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性格与特点。
5、通过「内容」做性格推导
在生活中,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是从他的喜好与举止中看出来的,那么在产品中「内容」与「服务」就可以观察出用户的喜好与举止信息,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用户群的风格。
比如我体验的这款产品,他的内容是Live House演出信息,这种演出大部分是脱离主流流行音乐的,如「民谣」「摇滚」「爵士」「重金属」等,这些内容都是大多数人不喜欢,但却是一种「不一样」的东西,是更「自我」的音乐。
想像一下,一个注重「自我」,喜欢「不一样」东西的人,都会有哪些性格特点呢?他们可能有些特立独行,喜好总与他人不同,有自己的想法,喜欢追求刺激,不安分,张扬,不合群。OK,再想想他们平时的喜好都有哪些 ?然后慢慢将这个人物性格丰满起来。
如果你恰好是产品的潜在或核心用户的话,尝试参加主办方在线下组织的活动,能让你更近距离观察与了解他们。如果是纯线上产品,看看有没有官方群,通过加入这些群,观察群里人的说话内容与风格,加几个人的微信看看他们的朋友圈,也可以进一步进行性格推测。
至此,对用户的基本属性与性格特征的推导就结束了,这方面除了学会推导的方法与思考路径外,还需要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日常的积累非常重要,能帮助你收集到很多推导用素材。
还记得我们上面画的那张图吗?现在「用户」与「行为」已经被我们填好了。

既然用户群已找到,如之前所说,行为的背后也需要「动机」,也就是「为什么他会产生这样的行为」,那么下面我们就来搞定这个「动机」。
❹
找到痛点前先「认识」行业
找「动机」实际上就是在寻找「痛点」。首先要思考的是什么是所谓的「使人产生不痛快的点」?
是否是操作中不连贯的逻辑?是否是温馨提示不够到位?是否是页面逻辑的不够完整?可以说,是,但又不全是。这些「点」我们可以称之为产品的设计之痛,却并不是本质的问题。在寻找痛点过程中,建议优先于商业层面。这样会使你的精力集中在「面」上而不是「点」。
为什么这样说?这里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所谓一个公司推出的解决方案,真的只是针对消费者的体验优化升级吗?
我认为那些所谓的「痛点」,根本上还是「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如果一个公司可以解决行业内的某个问题,就能随之打破给用户带来糟糕体验的「顽疾」,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并有机会革新行业的发展,创造出颠覆式创新的产品,而往往这种产品会非常成功。
想要找到行业痛点,首先就需要深度了解行业,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就是来介绍这个问题的(如何在72小时之内快速搞懂一个陌生行业!)。感兴趣的朋友看看,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与实践来加深行业认知。

比如看行业文章与报告、通过「约见类」产品与同行内前辈聊天、参与行业峰会、购买相关书籍与行业白皮书等等方式。经由多种渠道获得讯息后,再进行提炼与整合,梳出自己对行业认识与思考。
在了解的过程中,这几个问题我认为是核心点:
第一,要知道行业都存在着哪些角色,他们各自的职责是什么?
第二,搞明白行业是如何运转的,行业中的上下游关系是怎样,谁在行业中占据着主导位置,谁又制约着谁。
第三,该行业的核心资源是什么?
通过多天大量知识的累积,相信你能成为一个对行业较为熟悉的「业内人」了,这时候再拿起手中观察的产品,思考下该产品在改进着这个行业中哪些「顽疾」。
如果你在搜集与提炼信息能力上稍显不足,那么不妨用下面这种方式,也能在对行业有稍微一些了解的情况下,找到产品在解决的用户痛点。
❺
「逆向思考」寻找用户痛点
在市场对外宣传一款产品的时候,往往会直接用户痛点,并夸大产品优点。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们的文案要这样写?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他认为这是用户需要的,是他们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找「痛点」通过市场宣传也能够逆向推导出来,方法就是找到他反复提及的「优势」,然后向反方向思考,这样就知道他在填什么「坑」了。
找「优点」的方法很多,比如通过官网、APP Store等等市场文案的描述来进行分析,下面继续用秀动来举例。

看上图是我体验的产品在APP Store的描述,先撇开下面的功能说明与联系我们不看,只看应用说明。他写出了4点产品优势说明,可通过这些说明来理解该产品在解决哪些问题,再通过这些解决方案反向思考出用户的痛点是什么。

看到上表的对比结果,似乎该产品解决的问题都集中在了交易环节中,让演出的购买与观看做到无缝电子化。可想Live House市场之前应是个电子化很不够的市场领域。
为了更准确的找到「痛点」,你可能有时需要更多的资料,资料越多越能辅助你做思考,最终得到的答案也就越精准了,像推导用户群一样,找痛点同样也需要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多观察与思考,有时候看一些商业、市场方面的书籍也会对你有帮助。
当用户,痛点,行为都显露出来后,我们来思考最后一个问题:「这样的用户群,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究竟通过什么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❻
不同「思路」不同的解决方案
生活中有句话叫「方法总比问题多」,是说同样的问题,可以用N种方式来解决他。产品的解决方案也是如此,他会受许多因素影响从而衍生出若干中「方法」,如团队核心优势,手中掌握的资源,思考问题的方式,创始人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因素之一。
这种不同思路下衍生出的不同方案,我们可以称他为「产品模式」,他是产品「运行」的框架。在了解一个产品的解决方案的时候不单单要看他提供什么服务,更重要的是要从一个产品的「模式」中看出它在试图打破哪种「习以为常」。
比如摩拜单车打破的是「有桩」与「无桩」,360打破的是「收费」与「免费」,滴滴打破了「街招出租车」与「数据算法拼车」。这些都是在模式上做创新的例子,当然一定会存在着那种打破「习以为常」的企业之后也被他人打破的情况,毕竟互联网行业的魅力可能就在于这里吧。

前几天马化腾与朱啸虎在朋友圈讨论的内容不就是这样吗?同样是解决用户短期租赁单车的问题,摩拜与ofo就采用着不同思路。
❼
在「行为流」中找到不同思路
那么这些产品中「不同」的思路该如何找到呢?要想找到他,首先要找到产品的「行为流」,恩,这个词当然是我瞎编出来的,不过他的意思是这样,包含着产品的业务流程与用户操作的核心流程。通过业务流程来了解产品运行方式,通过操作流程来寻找该产品模式的「不同」。
首先我们需要将产品的业务流程画出来,如果你跟着上面的步骤,一点点过来,画出业务流程应不是难事,而在画业务流程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找到「数据来源」。
「谁」来提供数据非常重要,有时能决定一个产品的走向。在对业务流了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搞懂,数据由谁来产生的,准备把他展示给谁,谁来消费(消耗)这些数据。

仔细去寻找到「数据来源角色」,然后去思考,他与产品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提供者可以是企业本身也可以是其他企业或个人,不论是谁,肯为产品提供数据的供给方,一定是需要「好处」的,想想这个好处是什么?好处有可能是精神层面的需求满足,可能是用户数据的获取,可能是资金的支持,宣传的支持等等。
当我们搞明白供给者与消费者后,剩下的问题就是「这些用户如何消费数据呢?」
❽
产品模式的不同在「关键帧」中
「消费数据」是一种用户的行为动作,而这个「动作」就藏在用户操作流程中的「关键帧」里,产品模式上的差异性往往在这里产生。
我们再拿热门的共享单车来看,摩拜与ofo表面看都是提供共享单车服务,通过押金+按次收费的模式做产品。对于「数据」再这个产品中就是「单车」了,那么在「消耗数据」时,摩拜用户是扫码之后智能解锁,ofo则是扫码后获取解锁码,再解开机械锁。从这个点可以看出他们其实是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消耗数据的方式,差异显而易见。
可以看出「关键帧」的规则不同,就能让产品的解决方案产生极大不同,再拿我体验的这款APP举例,他的「消费数据」是用户进行单词的门票购买环节,那么如果再这里进行改变,将消费模式变成「包月」呢?是不是模式就立刻不同了。
如何找到这个「关键帧」呢,还是要建立在找到产品的核心流程上,然后顺着这条核心流程去,一步步体验,再与竞品进行对比,看看他们在核心流程上有无不同,如果无不同那可能是所谓「差异性」小「模式」相似的产品,这时候看商业逻辑可能就很难发现不同了,要去看「产品设计」了。

找到流程与关键帧之后一个产品的解决方案也就随之浮出水面了,你可以将他总结成一句话,也可以将你对他的模式理解写下来,不管用什么方法就是把他变成你能理解的形式保存起来,之后如果在遇到在其他领域有着类似的解决方案的时候,也能够随时调出进行对比与参照。
一点结语
到这里,关于一个产品「商业部分」的体验与思考就结束了。这是我在体验产品时想出的一条「思考路径」。我不认为这是一条能拿来就用的东西,他也有很多遗漏与不足,我更希望大家把这些思考的细节,当做自己分析产品时举一反三的参考。
有时候写好一篇产品分析也许并不是那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在写时候哪些「思考」的过程,那才是你得到,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作者:PMmote
来源:开课吧产品100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开课吧产品100,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来源。
本文系作者:
运营那些事儿
授权发表,鸟哥笔记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鸟哥笔记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鸟哥笔记版权及免责申明》
如对文章、图片、字体等版权有疑问,请点击
反馈举报
我们致力于提供一个高质量内容的交流平台。为落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的要求,为完善跟帖评论自律管理,为了保护用户创造的内容、维护开放、真实、专业的平台氛围,我们团队将依据本公约中的条款对注册用户和发布在本平台的内容进行管理。平台鼓励用户创作、发布优质内容,同时也将采取必要措施管理违法、侵权或有其他不良影响的网络信息。
一、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以下违法、不良信息或存在危害的行为进行处理。
1. 违反法律法规的信息,主要表现为:
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
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
3)侮辱、滥用英烈形象,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
4)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或者煽动实施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
5)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
6)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
7)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
8)宣扬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
9)煽动非法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聚众扰乱社会秩序;
10)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名誉、隐私和其他合法权益;
11)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未成年人形象进行网络欺凌的;
12)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
13)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2. 不友善:不尊重用户及其所贡献内容的信息或行为。主要表现为:
1)轻蔑:贬低、轻视他人及其劳动成果;
2)诽谤: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
3)嘲讽:以比喻、夸张、侮辱性的手法对他人或其行为进行揭露或描述,以此来激怒他人;
4)挑衅:以不友好的方式激怒他人,意图使对方对自己的言论作出回应,蓄意制造事端;
5)羞辱:贬低他人的能力、行为、生理或身份特征,让对方难堪;
6)谩骂:以不文明的语言对他人进行负面评价;
7)歧视:煽动人群歧视、地域歧视等,针对他人的民族、种族、宗教、性取向、性别、年龄、地域、生理特征等身份或者归类的攻击;
8)威胁:许诺以不良的后果来迫使他人服从自己的意志;
3. 发布垃圾广告信息:以推广曝光为目的,发布影响用户体验、扰乱本网站秩序的内容,或进行相关行为。主要表现为:
1)多次发布包含售卖产品、提供服务、宣传推广内容的垃圾广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形式:
2)单个帐号多次发布包含垃圾广告的内容;
3)多个广告帐号互相配合发布、传播包含垃圾广告的内容;
4)多次发布包含欺骗性外链的内容,如未注明的淘宝客链接、跳转网站等,诱骗用户点击链接
5)发布大量包含推广链接、产品、品牌等内容获取搜索引擎中的不正当曝光;
6)购买或出售帐号之间虚假地互动,发布干扰网站秩序的推广内容及相关交易。
7)发布包含欺骗性的恶意营销内容,如通过伪造经历、冒充他人等方式进行恶意营销;
8)使用特殊符号、图片等方式规避垃圾广告内容审核的广告内容。
4. 色情低俗信息,主要表现为:
1)包含自己或他人性经验的细节描述或露骨的感受描述;
2)涉及色情段子、两性笑话的低俗内容;
3)配图、头图中包含庸俗或挑逗性图片的内容;
4)带有性暗示、性挑逗等易使人产生性联想;
5)展现血腥、惊悚、残忍等致人身心不适;
6)炒作绯闻、丑闻、劣迹等;
7)宣扬低俗、庸俗、媚俗内容。
5. 不实信息,主要表现为:
1)可能存在事实性错误或者造谣等内容;
2)存在事实夸大、伪造虚假经历等误导他人的内容;
3)伪造身份、冒充他人,通过头像、用户名等个人信息暗示自己具有特定身份,或与特定机构或个人存在关联。
6. 传播封建迷信,主要表现为:
1)找人算命、测字、占卜、解梦、化解厄运、使用迷信方式治病;
2)求推荐算命看相大师;
3)针对具体风水等问题进行求助或咨询;
4)问自己或他人的八字、六爻、星盘、手相、面相、五行缺失,包括通过占卜方法问婚姻、前程、运势,东西宠物丢了能不能找回、取名改名等;
7. 文章标题党,主要表现为:
1)以各种夸张、猎奇、不合常理的表现手法等行为来诱导用户;
2)内容与标题之间存在严重不实或者原意扭曲;
3)使用夸张标题,内容与标题严重不符的。
8.「饭圈」乱象行为,主要表现为:
1)诱导未成年人应援集资、高额消费、投票打榜
2)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造谣攻击、人肉搜索、侵犯隐私
3)鼓动「饭圈」粉丝攀比炫富、奢靡享乐等行为
4)以号召粉丝、雇用网络水军、「养号」形式刷量控评等行为
5)通过「蹭热点」、制造话题等形式干扰舆论,影响传播秩序
9. 其他危害行为或内容,主要表现为:
1)可能引发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诱导未成年人不良嗜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
2)不当评述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灾难的;
3)美化、粉饰侵略战争行为的;
4)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或可能对网络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的其他内容。
二、违规处罚
本网站通过主动发现和接受用户举报两种方式收集违规行为信息。所有有意的降低内容质量、伤害平台氛围及欺凌未成年人或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
当一个用户发布违规内容时,本网站将依据相关用户违规情节严重程度,对帐号进行禁言 1 天、7 天、15 天直至永久禁言或封停账号的处罚。当涉及欺凌未成年人、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通过作弊手段注册、使用帐号,或者滥用多个帐号发布违规内容时,本网站将加重处罚。
三、申诉
随着平台管理经验的不断丰富,本网站出于维护本网站氛围和秩序的目的,将不断完善本公约。
如果本网站用户对本网站基于本公约规定做出的处理有异议,可以通过「建议反馈」功能向本网站进行反馈。
(规则的最终解释权归属本网站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