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推广合作
联系“鸟哥笔记小乔”
行业调研方法论教程:准备工作
2022-07-16 23:29:00

序言

毫无疑问,我们的一切知识皆来自经验,而经验的重要来源是学习。没有学习就谈不上思考,就算勉强思考也止增笑耳,所以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从何处学习呢?在离开校园之后,大部分人就停止了系统的学习。对于现实中的行业、企业、市场,这些纷繁复杂、不断进化的对象,也确实难以按照学术的方式去理解。所以,要搞懂一个行业、一门生意或一家企业,最需要的是学习,最难的也是学习。

为了简化讨论,我在此将学习方法(即获得知识的方法)粗略划分为两大类:

报告,即精心准备、具备一定标准格式、以系统文字方式呈现的资料。任何时候,只要我们在阅读有组织、有格式的文字资料,就是在“读报告”。

调研,即除去报告之外的其他一切形式。从广义上看,只要我们不是在“读报告”,就是在“做调研”。

拜访上市公司并与CFO亲切会谈是调研,与供应商或渠道商朋友喝酒聊天是调研,在微信上与业内人士随口讨论是调研,亲身试用一款购物APP或手机游戏也是调研。在现实中,“调研”与“报告”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例如,在你去上市公司拜访时,往往会收到一份小册子,里面是精心组织的图文;很多专业人士都喜欢根据PPT做演讲,而PPT是不折不扣的报告。有时候,你看起来是在做调研,其实只是在听报告:如果对方精心排练、照本宣科,给你讲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说辞,那么你听到的无非是语音版的报告而已。

以我这些年来的微薄经验看,研究者(无论他的具体职位是什么)对一个行业、一门生意或一家企业的理解,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期,研究者对行业的理解比较肤浅,主要依靠报告,尤其是大而全的普及型报告获得知识。在此阶段,研究者要么尚未意识到调研的重要性,要么因为认识不足而无法充分利用调研。

爬坡期,研究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行业理解,能够与业内人士比较流畅地沟通;虽然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报告,但是已经学会利用调研去补充甚至批驳报告。调研的地位已经与报告不相上下。

成熟期,研究者已经非常熟悉自己的领域,对报告的依赖程度降到最低。此时,报告已经从“主要学习手段”降低为“学习的出发点”。研究者主要依赖大量、频繁、多种多样的调研来获取知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我们可以认为,报告就是前人调研成果的总结,这种总结可能正确、可能错误,也可能正确与错误成分杂糅。报告是前人咀嚼过的东西,很可能已经丧失了大量营养。报告可以帮助建立学习框架,但是它自己不是框架,更不是血肉。报告再好,终归是第二手乃至第N手的资料;我们必须学会自己发掘第一手资料(尽管也难免遇到事实上的第二手资料),只有调研能够让我们达到目的、形成新的知识。

未来一段时间,我计划将自己过去十多年做行业及企业调研的一点经验之谈,形成系统性的文字,依次发布出来,命名为《行业调研方法论教程》。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与大家分享,有了好东西就要一起使用,让正确的经验流传得广一点;第二是接受大家的批评,尤其是比我经验更丰富、知识更渊博的朋友的批评。当然,这份《教程》,对各位读者而言,仍然属于“报告”性质的资料,希望大家注意鉴别和扬弃,而非照单全收。

第一章 准备工作

上篇:思想准备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调研也是如此,决定调研成果的有一大半在准备,尤其是思想层面的准备。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们发起一次调研的时候,调研的效果已经被决定了。有时候我们会参加别人组织的调研,这类调研往往有很多人参加,其中某些人注定比其他人学到更多。准备,准备,一切在于准备。首先是思想的准备,其次才是物质或执行层面的准备。

什么是正确的思想准备?我们不如反过来提问:在调研的准备阶段,人们经常犯下哪些思想错误?我至少可以总结出如下几条:

形成先入为主的观点,而且根本不想改变观点。

过度依赖报告,尤其是缺乏权威性和中立性的报告。

试图以一个包罗万象的理论框架去解释事实。

对自己的地位或经验抱有迷之自信。

试图在调研中毕其功于一役。

注意,人们在调研准备阶段犯下的错误不止上述几条,在此只是举出“思想层面”的错误,而且仅仅是最常见或危害最大的而已。下面予以分条说明。

形成先入为主的观点,而且根本不想改变观点。

我们做调研就是为了学习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就是为了改变观点(也可能是加深以前的观点)。一个人要获得新知识,首先他要乐意获得;你不可能逼他做自己不乐意的事情。如果你不想改变观点,那还调研做什么?先入为主、自欺欺人,按照我们老家的一句方言,“捏着鼻子哄眼睛”。

遗憾的是,我们不可能做到“不抱有先入为主的观点”,甚至不可能做到“大致中立”。任何人都有路径依赖,在我们脑海中存在已久的那些知识是不可能抛弃的,也不需要抛弃——如果每次调研我们都要清空大脑,那就不可能有知识积累了。是的,我们完全可以抱有“先验观点”,只要时刻准备着改变就可以了。

在我做卖方分析师的那些年,我见过许多完全不愿意改变观点的买方,也见过一根筋走到底的公司管理层。有些人真是怎么说也不愿承认错误,看见什么证据也不愿改。这种现象不奇怪,因为大多数人天生就过于自信;这种现象很有害,因为它会阻止我们获得任何新知识。

过度依赖报告,尤其是缺乏权威性和中立性的报告。

在阅读报告(包括一切有组织的文字资料)时,要特别注意:不是所有报告都具备权威性或真实性;绝大多数报告都不具备中立性。前者很好理解:这年头随便一个自媒体就可以高谈阔论“腾讯/阿里的战略布局”,随便一个分析师就可以调升或调降千亿市值上市公司的评级,我们总不能不加分辨地吸收。后者也不难理解:这年头的软文或黑文层出不穷、防不胜防;企业的PR/IR总是希望说自己好、说竞争对手坏;路人甲乙丙丁也会带着错综复杂的立场,而我们无法事先辨别这些立场。

对于报告,我有一个“大拇指定律”:需要作者或发布者在法律意义上背书的报告比较可信;来自第一线、较少包装、用于指导实战的报告比较可信;作者在专业圈子(而非大众圈子)里具备崇高声誉的报告比较可信。

例如,上市公司财报需要公司法人和高管个人背书,至少是比较可信的(但仍然经常有造假)。业内人士写给上级、平级、供应商或客户的报告是比较可信的(但仍然有很多套话或夸张之词)。深受同行信赖的行业专家的随笔是比较可信的(但仍然可能以偏概全)。其他的报告,可以酌情阅读,但是不能片刻放弃批判的态度。

试图形成一个包罗万象的理论框架。

俗话说得好:当你手里握着锤子时,看见什么都像是钉子。我们学习知识肯定是为了形成理论,但也要意识到:没有一种理论能完整地、普适地解释一切现象。就算在一个狭窄的垂直行业,也不存在这样的理论。

如果你希望找到这样的理论,那么你会不由自主地对调研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你会忽视大千世界的参差不齐,沉迷于“拿着锤子找钉子”的游戏。最糟糕的是,哪怕你真的找到了这样的理论,它很可能无法拿来指导业务、管理或投资。因为众所周知,你不可能拿宏观理论直接指导微观实践。

举几个例子。在2017-18年,游戏和直播非常热门的时候,很多人想从“社会心理学”甚至“精神分析”层面与我探讨“游戏/直播究竟是如何抓住消费者的”。这就是典型的“包罗万象且不接地气的理论框架”。还有人问我,能否构建一个足够庞大的数据库,包括单机、主机、PC网游和手游的主要产品数据,从中寻找共同的客观规律——不用说,真实的游戏公司不会这样寻找规律,这种规律也没有用。

对自己的地位或经验抱有迷之自信。

请一定记住:在调研之中,我们是学习的一方,对方是输出的一方;学生对老师总是要虚心、要有礼貌的。在现实中,调研对象有可能是我们的下级,或我们的供应商,或我们付费请来的专家——这不代表我们可以自视颇高,更不代表可以对对方颐指气使。任何人都喜欢与谦虚、谨慎、彬彬有礼的人交流。

要克服自己外表的无礼,不算太难;要克服自己内心的骄傲自满,非常困难。一个人刚刚接触某个领域,可能还抱着谦逊的态度;学到的东西越多,自满情绪就越是根深蒂固。事实上,你的调研对象不傻,大部分人懂得察言观色——他们发现你具备迷之自信,就会刻意避免揭穿你。最后,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具备迷之自信!

把自己当成小学生,“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显然是理想的心理状态。达到这个状态很不容易,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期盼着达到它。

试图在调研中毕其功于一役。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的知识储备也不是一天之内完备的。我们读书的时候,没有人会寄希望上个补习班就变成全年级第一;在大学里,考试前夕临时抱佛脚是注定没有好下场的。然而,在工作中,我们却经常看到“一个星期搞懂一个行业”“如何空手切进新行业”等经验之谈,好像世上真的存在这种灵丹妙药一样。

很多调研注定没有成果,我们不能伪装它有成果。在发现竹子可以做灯丝之前,爱迪生发现了上千种不能做灯丝的材料。你可能与公司管理层见了两面、与业务人员或供应商聊了一晚上、在微信上请教了无数专业人士,却还是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那不是很正常吗?我们不能假装自己的每一次调研都有成果。

我知道,承认自己无法毕其功于一役,是有很大风险的——上级会抱怨你劳民伤财,调研对象会觉得你太烦,你的客户会觉得你没用。这些风险是客观存在、无法克服的,但是我们总要寻找一个平衡点。如果我们不知道,就承认自己不知道;如果调研了还不知道,就继续调研。这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无论被批评多少次我们都应该坚持。

在详细分析上述各条之后,相信大家能够理解,为调研所做的最大的思想准备,就是——推迟形成观点,并且随时修改观点。这句话看似一点也不难,毕竟观点又不是钱,更不是车子、房子、股票,扔掉了就扔掉了,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把观点与“面子”挂钩,甚至将观点打上个人烙印。对许多人来说,放弃或修改观点比放弃利益还困难啊!更不要说,人类天生就喜欢通过归纳和演绎去形成观点,及早形成观点并简化世界才是人类的本性。

从这个角度看,做调研、做正确的调研,其实是反人性的。问题在于,有什么有益的事情不是反人性的呢?锻炼是反人性的,学习是反人性的,勤奋工作是反人性的,严于律己是反人性的,修身养性是反人性的……我们通过反人性的行为获得了那么多的好处,当然也要依靠对人性弱点的克服去做正确的调研。

下篇:实际准备

建筑高楼大厦,总归要打一个地基;军队发起进攻,总归要有一个出发点。我们的调研也是如此:总归要有一个地基、一个出发点,或者具体地说,一个引子。世间纷繁复杂,可以研究的事情太多了。在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业务领域,可以研究的东西也是浩如烟海。什么都学,那是不可能的;听见风就是雨,那是要不得的。

如果你在金融机构里做分析师,每天早上邮箱里可以收到几千份报告或新闻摘要;如果你在互联网公司做商业分析或战略,还会收到大批内部汇报或通报;如果你有幸当上一方诸侯,那么更不得了了,哪怕浏览一遍每天收到信息的标题,可能都要累死。怎么办呢?不看不是,看也不是,两头皆错。

当初我做卖方分析师时,每天都能收到买方查证信息的需求。最常见的需要“查证”的流言有:《王者荣耀》的流水是不是大幅下滑了(从2017年一直传到2021年);快手是不是要跟腾讯合并了;字节跳动是不是要收购某个长视频平台了;双十一某电商平台的预售是不是骤然下降(或上升)了……不用说,绝大部分流言毫无查证价值。这恰恰说明,我们把多少时间精力放在了假信息、无足轻重的信息和质量低劣的信息上。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坚实的地基、一个巩固的出发地——那就是我们信任的人。他们是我们的朋友、故交、核心圈子,能够为我们提供最新的线索,也能对我们的问题给出公允的回答。对于有意义的调研来说,最重要的准备就是构建这个核心圈子,并且信任它、维护它、用好它。毫不夸张的说,无论我们做什么、处在职业生涯的什么阶段,“值得信任的核心圈子”都是最大的财富,没有它就谈不上一切。

核心圈子首先要值得信任,其次才是知识渊博、消息灵通。若你不敢信任此人,或你们交情太浅,或你还拿不准对方的脾胃,那就只能暂缓行事。有人可能会将自己的朋友划分为很多大大小小的圈子:最内层的、稍微外层的、更外层的,等等。我觉得信任只有质的区别,而没有层级之分。“这个人会不会骗我?他会不会对我刻意保留?”若你能轻松给出否定的答案,那就是了。

寻求信任的方法有多种:

第一种最古老,就是依靠特殊的私交,尤其是人生早期阶段的私交——同学、同乡,或者职业生涯早期的同事。、

第二种是工作关系,例如你的同事或上下级在大部分情况下不会刻意坑你(也未必)

第三种是基于性格、兴趣爱好和价值观方面的共同点,这一条对于成年人来说比较现实。毕竟我们的老同学、老乡数量都是有限的,也不一定从事我们的行业;要在工作当中不断地交朋友,就是一门技术活了。

相信各位从幼儿园就听惯了:交友交的是心,真诚、开放、礼貌是维持友谊的基础,利益关系总要建立在感情关系之上,等等。无论我们多么讨厌这些陈词滥调,关键在于——它们是正确的。

真诚善良、彬彬有礼、乐于助人,这些心态能让我们交到很多朋友,这既能帮助我们自己,又能帮助朋友。我相信一个原则:若双方价值观吻合,那么感情上的契合必然带来利益上的互惠。或许这不符合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因为我听了太多人讲“黑暗森林”,讲“损人利己”,甚至“大人只谈利益、小孩子才讲对错”等等。这岂止是荒谬,简直就是反人类。如果我们压根不尊重人、不以诚待人、带着所谓“黑暗森林”的理念,那么别说调研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真正办好;爬得越高只会摔得越重。

我们希望从自己信任的朋友那里学习,那么与此相对,他们也希望从我们这里学习。如果我们自己能输出,形成一个双向的学习关系,那么感情纽带与利益纽带就吻合了,这是最好的状况。所以,“交朋友”这个行为往往是厚积薄发的——你越是知识丰富、善于输出,就越是有人乐意与你经常交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从这种良性循环当中,我们收获的可不仅仅是知识:消息在这里互通,观点在这里冲撞,甚至重要的机会也是可以分享的。

在建立“值得信任的核心圈子”之后,我们就应该相信它、依靠它,不应让任何外部消息源凌驾于它之上(哪怕是看起来很厉害的消息源)。举两个我的亲身经历:

2018年2月,一位小有名气的港股基金经理对我信誓旦旦地说,某互联网公司给出了“很低的业绩指引”,建议我赶紧做好准备。我立即询问了两位跟这家互联网公司相关的朋友,他们表示: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指引,而且这种说法很奇怪,不符合公司日常的风格。后来果然证明,这位基金经理只是因为看空该公司,想忽悠我做传声筒而已。(如果有人想知道此人是谁,可以私信问我)

2018年下半年,拼多多刚上市,市场上争议很大;当时,看好拼多多的人还远没有现在多,而且去公司调研的途径也远不如今天畅通。我征询了三位电商行业朋友的观点:一个是我的大学同学,一个是我很信赖的老乡,另一个是跟我认识多年交流很多的朋友。令我惊讶地是,他们一致无条件地看好拼多多,认为“天花板要过很久才会到来”,“五环外生意还能做很久,而且会逐渐品牌化”。我相信,他们不会骗我,而且经验皆比我丰富。后来果然证明他们是正确的。

疏不间亲。我们不能拿来路不明的消息去证伪朋友的消息,也不能拿居心叵测的论点去证伪朋友的论点。这里面有没有例外?当然有。比如在互联网行业,马化腾、张小龙、王兴、黄峥、张勇这样的超级大牛要证伪我们朋友的观点,那我们当然需要虚心接受——他们在实力上构成了碾压。问题在于,我们有多少机会被超级大牛“实力碾压”呢?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信任我们的朋友、以他们为立足点,还是我们做任何研究的基础。

毫无疑问,我们的朋友不是万能的;哪怕在他们身处的行业、公司或业务,他们也不是举世皆知的。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仍然是很好的出发点。我们可以请他们介绍自己的朋友,推荐他们爱读的书、爱去的专业社区,或者给我们一些泛泛的感受。“朋友的朋友”,总比路人甲乙丙丁值得信任;“朋友爱读的材料”,总比不知道哪里来的材料值得读。我平时读研究报告不多,读自媒体就更少,但如果是我信赖的朋友发来的,那还是值得读的。有很多朋友介绍的人,最后都成了我的朋友。这样我们的知识圈才能不断扩大;这样才是所谓“有序、可持续”的学习。

前文提到过,我们学习知识的方法分为两大类:调研和报告。报告是指所有成体系、准备好的文字资料,调研则是报告之外的一切。既然报告是准备好的、随处可得,那么在展开调研之前,我们总要研读报告。如果你连起码的文字资料都不掌握、不熟悉,就算把资深专家请出来,恐怕也是白费功夫。然而,问题又来了:

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报告太多(而不是太少),漫天飞舞的文字资料,读到何时是个头?到底应该先读什么?

任何报告都有一定的倾向性,会让我们养成先入为主的观念;如何尽力避免这一点?

如果报告与我们的朋友提供的信息矛盾,应该相信哪一个?

第一条很复杂,也很难解决。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就拿专业性的研究分析来说吧,投行/券商、咨询公司、第三方数据商、企业PR、专业媒体、自媒体……每天24小时都在抢占舆论阵地。记得十二年前,我刚开始做分析师的时候,每天都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中英文报告,读得晕头转向、双眼昏花,却还是跟不上报告出版的速度。大部分刚入行的年轻人会遇到这种问题,在业内厮混多年的老鸟还是免不了这种问题!

我在第一章曾经提出一个“大拇指定律”:需要作者或发布者在法律意义上背书的报告比较可信;来自第一线、较少包装、用于指导实战的报告比较可信;作者在专业圈子(而非大众圈子)里具备崇高声誉的报告比较可信。

在本章,我再提出一个额外的原则:先读“观点较少、事实较多”的报告,慢慢过渡到“事实较少、观点较多”的报告;对于“只有观点、没有事实”的报告,尽量不读或少读。以上市公司研究为例,三张表及其附注部分的事实最多,优先级最高;财报其他部分(例如管理层分析与讨论)的事实也比较多,优先级次之;券商根据财报梳理的研究报告的事实较少,再次之;财经媒体的点评几乎全是观点,更次之。请注意,“事实”和“观点”都是有用的,但我们应该先读事实、再读观点,不然我们怎么知道观点对不对?

这样,我们顺便也解决了第二条:先聚焦于事实,这样我们就不会被先入为主的观点所俘获。例如,某互联网巨头发了财报,业绩增长很快,但是主要依靠并购;费用有一定的下滑,但是似乎已经节约到了极点;新业务喜忧参半,有些取得了进展、有些干脆关门大吉。分析师、媒体和PR会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因素进行强化,我们要是先看了他们的大标题,那就坏了,会被潜移默化地牵着走;我们应该先看数字,数字虽然也会说谎,但是总归没有那么容易。等到我们把事实了解过一遍了,再去读那些千奇百怪的观点,起码不会立即就上当。

第三条就更容易解答了——我的观点一直就是“疏不间亲”,任何外来信息在优先级上都应该低于你朋友提供的信息,这是我们的“原假设”;除非调研事实将其证伪。所以,如果有人拿着金牌分析师的报告或者知名媒体的10万+文章,气势汹汹地问你同不同意,你不应该随便屈服。当然,如果外来信息源实在太厉害,或者有坚实的证据背书,那么我们还是应该修改观点的。我在这里绝非主张“以亲疏论对错”,只是主张在没有更多证据的情况下优先信赖自己的小圈子。学过贝叶斯分析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意思。

至此,假设我们已经接到了任务。假设我们已经要去研究一家上市公司的价值,或者一个新产品/新业务的前景,或者某个很少有人接触过的细分行业了。我们建立了自己信任的朋友圈子,与他们维持着专业交流,经常与他们互相吸收养分;我们还阅读了文字资料,先是事实性的,然后慢慢过渡到观点性的。我们接收的信息肯定有矛盾,甚至完全背道而驰;其中有些矛盾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知识解决,有些则不能。

无论如何,现在我们算是做好调研前的准备了,要真的去调研了。且慢!我们的调研对象到底是什么?上市公司董秘?创业公司创始人?产品或业务负责人?行业专家或渠道人士?又或者熟悉这一行的媒体、咨询顾问?这些当然都是常见的调研对象,不过还不完全。

我们可以将调研对象分为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接触”的调研对象。

第二是“不容易接触”的调研对象。

也可以换一种分类方式:

第一是“不带明确目的”的调研对象。

第二是“带有明确目的”的调研对象。如果调研经验足够丰富,我们或许会发现:“不带明确目的”的调研对象,一般恰好也是“容易接触”的;“带有明确目的”的调研对象,一般恰好也是“不容易接触”的。这不仅仅是巧合。在一般人眼中,第二类才是真正的调研对象,也是可以写到对上级的报告或者最终决策文件里面去的;但是在我看来,第一类也非常重要。让我们在下一章探讨这个问题。

互联网怪盗团
公众号二维码
分享到朋友圈
收藏
收藏
评分

综合评分:

我的评分
Xinstall 15天会员特权
Xinstall是专业的数据分析服务商,帮企业追踪渠道安装来源、裂变拉新统计、广告流量指导等,广泛应用于广告效果统计、APP地推与CPS/CPA归属统计等方面。
20羽毛
立即兑换
一书一课30天会员体验卡
领30天VIP会员,110+门职场大课,250+本精读好书免费学!助你提升职场力!
20羽毛
立即兑换
顺丰同城急送全国通用20元优惠券
顺丰同城急送是顺丰推出的平均1小时送全城的即时快送服务,专业安全,准时送达!
30羽毛
立即兑换
互联网怪盗团
互联网怪盗团
发表文章156
互联网怪盗团
团长,毕业于北京大学,自媒体“互联网怪盗团”主理人,曾在光大
确认要消耗 羽毛购买
行业调研方法论教程:准备工作吗?
考虑一下
很遗憾,羽毛不足
我知道了

我们致力于提供一个高质量内容的交流平台。为落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的要求,为完善跟帖评论自律管理,为了保护用户创造的内容、维护开放、真实、专业的平台氛围,我们团队将依据本公约中的条款对注册用户和发布在本平台的内容进行管理。平台鼓励用户创作、发布优质内容,同时也将采取必要措施管理违法、侵权或有其他不良影响的网络信息。


一、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以下违法、不良信息或存在危害的行为进行处理。
1. 违反法律法规的信息,主要表现为:
    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
    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
    3)侮辱、滥用英烈形象,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
    4)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或者煽动实施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
    5)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
    6)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
    7)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
    8)宣扬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
    9)煽动非法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聚众扰乱社会秩序;
    10)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名誉、隐私和其他合法权益;
    11)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未成年人形象进行网络欺凌的;
    12)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
    13)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2. 不友善:不尊重用户及其所贡献内容的信息或行为。主要表现为:
    1)轻蔑:贬低、轻视他人及其劳动成果;
    2)诽谤: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
    3)嘲讽:以比喻、夸张、侮辱性的手法对他人或其行为进行揭露或描述,以此来激怒他人;
    4)挑衅:以不友好的方式激怒他人,意图使对方对自己的言论作出回应,蓄意制造事端;
    5)羞辱:贬低他人的能力、行为、生理或身份特征,让对方难堪;
    6)谩骂:以不文明的语言对他人进行负面评价;
    7)歧视:煽动人群歧视、地域歧视等,针对他人的民族、种族、宗教、性取向、性别、年龄、地域、生理特征等身份或者归类的攻击;
    8)威胁:许诺以不良的后果来迫使他人服从自己的意志;


3. 发布垃圾广告信息:以推广曝光为目的,发布影响用户体验、扰乱本网站秩序的内容,或进行相关行为。主要表现为:
    1)多次发布包含售卖产品、提供服务、宣传推广内容的垃圾广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形式:
    2)单个帐号多次发布包含垃圾广告的内容;
    3)多个广告帐号互相配合发布、传播包含垃圾广告的内容;
    4)多次发布包含欺骗性外链的内容,如未注明的淘宝客链接、跳转网站等,诱骗用户点击链接
    5)发布大量包含推广链接、产品、品牌等内容获取搜索引擎中的不正当曝光;
    6)购买或出售帐号之间虚假地互动,发布干扰网站秩序的推广内容及相关交易。
    7)发布包含欺骗性的恶意营销内容,如通过伪造经历、冒充他人等方式进行恶意营销;
    8)使用特殊符号、图片等方式规避垃圾广告内容审核的广告内容。


4. 色情低俗信息,主要表现为:
    1)包含自己或他人性经验的细节描述或露骨的感受描述;
    2)涉及色情段子、两性笑话的低俗内容;
    3)配图、头图中包含庸俗或挑逗性图片的内容;
    4)带有性暗示、性挑逗等易使人产生性联想;
    5)展现血腥、惊悚、残忍等致人身心不适;
    6)炒作绯闻、丑闻、劣迹等;
    7)宣扬低俗、庸俗、媚俗内容。


5. 不实信息,主要表现为:
    1)可能存在事实性错误或者造谣等内容;
    2)存在事实夸大、伪造虚假经历等误导他人的内容;
    3)伪造身份、冒充他人,通过头像、用户名等个人信息暗示自己具有特定身份,或与特定机构或个人存在关联。


6. 传播封建迷信,主要表现为:
    1)找人算命、测字、占卜、解梦、化解厄运、使用迷信方式治病;
    2)求推荐算命看相大师;
    3)针对具体风水等问题进行求助或咨询;
    4)问自己或他人的八字、六爻、星盘、手相、面相、五行缺失,包括通过占卜方法问婚姻、前程、运势,东西宠物丢了能不能找回、取名改名等;


7. 文章标题党,主要表现为:
    1)以各种夸张、猎奇、不合常理的表现手法等行为来诱导用户;
    2)内容与标题之间存在严重不实或者原意扭曲;
    3)使用夸张标题,内容与标题严重不符的。


8.「饭圈」乱象行为,主要表现为:
    1)诱导未成年人应援集资、高额消费、投票打榜
    2)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造谣攻击、人肉搜索、侵犯隐私
    3)鼓动「饭圈」粉丝攀比炫富、奢靡享乐等行为
    4)以号召粉丝、雇用网络水军、「养号」形式刷量控评等行为
    5)通过「蹭热点」、制造话题等形式干扰舆论,影响传播秩序


9. 其他危害行为或内容,主要表现为:
    1)可能引发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诱导未成年人不良嗜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
    2)不当评述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灾难的;
    3)美化、粉饰侵略战争行为的;
    4)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或可能对网络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的其他内容。


二、违规处罚
本网站通过主动发现和接受用户举报两种方式收集违规行为信息。所有有意的降低内容质量、伤害平台氛围及欺凌未成年人或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
当一个用户发布违规内容时,本网站将依据相关用户违规情节严重程度,对帐号进行禁言 1 天、7 天、15 天直至永久禁言或封停账号的处罚。当涉及欺凌未成年人、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通过作弊手段注册、使用帐号,或者滥用多个帐号发布违规内容时,本网站将加重处罚。


三、申诉
随着平台管理经验的不断丰富,本网站出于维护本网站氛围和秩序的目的,将不断完善本公约。
如果本网站用户对本网站基于本公约规定做出的处理有异议,可以通过「建议反馈」功能向本网站进行反馈。
(规则的最终解释权归属本网站所有)

我知道了
恭喜你~答对了
+5羽毛
下一次认真读哦
成功推荐给其他人
+ 10羽毛
评论成功且进入审核!审核通过后,您将获得10羽毛的奖励。分享本文章给好友阅读最高再得15羽毛~
(羽毛可至 "羽毛精选" 兑换礼品)
好友微信扫一扫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