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某些互联网公司招聘信息的不规范,很多人干着文案专员的活,还以为自己是内容运营。
实际上两者区别很大,一个更注重【写写写】,一个更注重【策略和运营】。

从业6年,带过很多大大小小的运营团队,总结5个致命点,教大家快速判断你到底是文案专员还是内容运营。

1、依赖脑暴和自嗨,不做用户调研
我面试内容运营时,一定会问的问题就是——你平时是如何确定选题的?
大多数人会回答——团队脑暴、根据用户反馈。
我一听“团队脑暴”正要失望,突然听到“用户反馈”,特别惊喜,于是又接着问——用户反馈如何获取的?
大多数候选人会说——某天某篇文章下一个用户说了xxx,我觉得ta说的确实是个问题、角度很新奇,于是定为了选题。
我心里唉了一声,原来还是脑暴,从团队脑暴,变成了双人脑暴。


2、像写命题作文一样输出文章
很多人在拿到一篇选题时,会直接动手开写,而非进一步确认业务目标。
这篇文章是需要达成什么效果?更多品牌曝光?还是给产品引流?还是促进转化关单?
作为内容运营,我们需要先和领导确认这篇文章最终的业务目标,然后看看是否右前后环节的人。
若有,就和前后环节的人做好协作,把整个路径搭建起来;
若没有,那就自己围绕目标去设计文案中的转化路径。
然后,才是到了制作文案这一步。

确定目标后再写的文案,从头到尾都在不漏痕迹地铺垫,最终在时机合适的时候,给出转化引导语,达成业务目标。
但若是一上来就写,写完再结合业务需求进行“植入”,哪怕这篇文案写得再好,都会非常之“硬”。
【引人行动的软文】和【转折生硬的硬广】的区别也在于此。

而且,不同媒体渠道,所需要的内容调性也都不同,在下笔之前,我们还需要掌握各主流媒体的渠道属性,熟悉上面的玩法,才能写出针对性的文案。


3、看数据时,关注10w+>关注业务数据
大多数小伙伴都过于关注10w+,除非你本身就是做媒体的,内容本身就是你们团队的产品,那你关注曝光和阅读数没有问题。
但若你所在公司的业务有独立的项目和产品,而你的内容是要为公司业务需求服务的,那就不能只关注文章本身的数据了。
我进互联网第一年,写过一篇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文章,阅读也就几万,点赞也就几千,但是给公司带来了三百万的营收。
所以我的内容,依旧优秀地完成了它的使命和目标,也帮助主人我转岗和加薪了。
有时候覆盖非目标用户的10w+阅读,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不一定比目标用户的1w+多。

4、内容输出追求文学艺术,忽略用户体验
过于关注辞藻、修辞是纯媒体写作人和作家们该去做的事儿。
作为运营,摒弃“官方语言”,学会“用户语言”,多说人话大白话,能让用户读懂和代入更重要。

5、忽略优化和迭代
对于文案人,完成一篇文案,就是完成工作。
但对于运营,完成一篇文案,仅仅是开始,发布后关注用户互动情况、内容数据变化、上下游业务数据才是运营工作核心。
数据不好,就找到问题针对优化;数据好了,就进一步扩大,将效果发挥极致。